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冯远征委员:用艺术基金打造艺术精品

2018年03月04日 09:54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赵莹莹)话剧《茶馆》中的松二爷、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电影《非诚勿扰》中的艾茉莉……相比曾经塑造的一个个经典角色,现实生活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冯远征为人低调谦和。言谈话语、举手投足间,让人觉得“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荣誉加身的他,可谓实至名归。

feng

冯远征委员

“有德行才能有好的艺术造诣。或许天真、口无遮拦,但贵在真实,一个德艺双馨的人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从1984年赴云南拍摄第一部电影《青春祭》至今,从艺34年的冯远征用“筋骨”撑起表演,从未懈怠,每个角色都渗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追求艺术理想的道路上,平静而坚定地继续着他的远征。

从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到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感到压力的同时也有沉甸甸的责任。反映社情民意是以小见大还是从大到小?他坦言这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新委员培训时提到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新一届政协,每个人都有着朝气蓬勃的劲头儿,都在思考如何履职,为民众谋取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风清气正,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过来,让人感觉要充满活力地走好接下来的每一年,不负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托与期望。”新时代、新委员、新使命,除了本职工作外又多了一份新担当,认真严谨的“老戏骨”冯远征“很憧憬”。

为繁荣发展艺术事业而经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艺术基金,让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冯远征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于此,与之相关的提案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

“国家艺术基金投入很大,但使用和要求完成演出的时间太短。”在他看来,国家艺术基金的投入和使用对于艺术作品的打造来说,“有一点点不太符合规律。”

“我觉得有点像‘萝卜快了不洗泥’。”冯远征坦言,据他了解,有些单位仅仅为了得到这笔基金而进行艺术创作,每年演够规定场次之后就将其束之高阁,无法充分发挥一部艺术作品自身的价值,“宏大的舞美、漂亮的服装、绚丽的灯光,每年花费大量的钱,演够了场次,交50张照片、一段视频、一个报告,再把账一报就完事儿了、封箱了,这其实是对艺术基金的浪费。”

“人艺曾拿到过基金,从立项到完成,一年要排练演出够40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打磨的时间。”冯远征认为,国家艺术基金就该用于打造艺术精品。精品是什么?精品是未来要走向经典,而经典需要时间考验。没有打磨的时间会导致市场欠缺,长此以往,很难甚至可以说无法体现艺术基金的价值。

侃侃而谈间,对于国家艺术基金“如此使用”的担忧,再次突显了冯远征性格中的率真与正直。国家艺术基金规定的使用时间,使其更多地流于一个指标任务,匆匆忙忙地交差,从初批到使用都在仓促中进行,完全有悖于打造精品的初衷。很多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甚至要靠送票来完成场次,价值何在?

“不是国家给了一笔钱,用了就完了。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这是最大的问题。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被大众接受,要使民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得到普及与提高。与此同时,经济效益也不容小觑,艺术作品一定是跟经济效益挂钩,特别是在现代。”冯远征认为,既然要打造艺术精品,就要先期预判其市场价值,并且给足充裕的时间。对于大的剧种而言,比如话剧、歌剧等,国家院团级或省院团级的剧院,如果有能力去做精品,就应该让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去打造精品甚至经典,既需要反复地打磨,也需要时间的考验。

对于艺术作品获得投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冯远征建议“回笼”一部分到国家艺术基金里,让“雪球”越滚越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好地盘活艺术基金,达到良性循环的动态效果,也可以让更多艺术作品特别是小剧种和濒危的传统艺术得到资金扶持,“国家艺术基金是投入型的,如果能建立回馈机制,将更有利于艺术作品质量的提升。”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艺术 基金 冯远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