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李成贵委员:建设有文化的新农村

2018年03月05日 09:02 | 作者:李成贵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亿万农民充满了憧憬。振兴乡村,需要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综合解决方案。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繁荣农村文化。农村不一定需要繁华,但一定需要文化。

种植中草药

网络图片

我国农村中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许多美好甚至神圣的价值是万世一系,可以超越历史的。在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中,首先要充分挖掘这些价值,把它最大限度地融入乡村振兴中,在新时代的文明框架里,在现代和传统的交融中,吐出新的芳华。笔者认为,建设有文化的新农村,有以下几个抓手。

保护古村落。古村落蕴涵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哲理。它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基因,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存档,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魅力,须带着敬畏之心加以规划保护,让它进入文化遗产而传承万世,慰藉子孙后代的乡愁之梦。

建设新村庄。40年来,伴随着城镇化狂飙突进,一些地方出现了村庄空心化,堵窗封门随处可见,“外面像个村,进去不是村,老屋没人住,院荒杂草生”,缺乏人气和生机。可以说农村文化发生了断裂甚至退行,与城市的繁华激荡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随着更多青年主动进城和老人自然离世,此种现象还有加剧之势。一些村庄都没剩几个人,也就无从谈起群己关系和文化建设,乡村振兴自然也无法有效实施。因此,在保护好古村落的同时,有必要科学规划撤村并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培育新农民。振兴乡村需要启民智、修民德,端民行,消除农民身上固有的消极和落后因素;培训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帮助农民融入现代技术市场体系,让农民共享时代荣光。这中间,要特别弘扬农民的传统美德。农民质朴无华、厚重笃实,千百年来,他们像牛一样勤劳,像土地一样奉献,像野草一样生生不息,这些无疑都是人类精神世界中厚重而珍贵的品质,是我们这个纷扰的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

重塑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曾经就是其亮丽的文化风景。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乡贤起到了很好的凝聚和润滑作用,对自治体系顺畅运行提供了低成本的内部机制,是农村德治的关键主体。遗憾的是,乡贤文化至今只有余韵遗绪,而远非常态。重建乡贤文化,今日已经提到了日程。各位委员如果是村里出生的,建议你们退职以后归田,回家做社会主义新乡贤,所谓进则天下退则田园嘛。“青山郭外斜,绿树村边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不亦乐乎?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亦自在乎?把人生积淀的经验、智慧、资源奉还故土,带领乡亲发展,不亦高尚乎?

涤荡丑陋风气。现在,一些农村中赌博现象蔓延,“4个月种田,2个月过年,6个月耍钱”,过年也是耍钱。一些农村嫁闺女,彩礼要“万紫千红”(紫色5元的1万张,红色百元的一千张,就是15万),或者要3斤重的百元钞票(大约12万元)。在一些农村,黑恶势力为非作歹,欺凌小民,成了毒瘤。对诸如此类的丑恶现象必须遏制清除。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农村文化建构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活农村的内部力量,引导和激励农民释放文化正能量。让农民从看不见到出现,从出现到给意见,从给意见到有主见,从有主见到理性的集体化文化建构行动。

长河明月,关山几度。新时代,我们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带着进步的眼光,来看待审视农村传统文化,需要承认时代的变化,明确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为主体的文明形态下农村文化的合理存在方式,不可偏狭保守,更不能暴殄天物,要像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道德经》说,“善建着不拔,善抱着不脱”。人类社会的美好价值,需要我们坚守和呵护。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编辑:吴静怡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