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哈斯塔娜委员:草原“玉珍珠”履职第一年

2018年03月06日 00:31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赵莹莹)在蒙语中,“哈斯”是“玉”的意思,“塔娜”意为“宝珠”。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舞蹈演员哈斯塔娜首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两会,36岁的她,成为这支队伍中一名年轻的“新兵”。

全国政协委员 哈斯塔娜

哈斯塔娜委员(资料图)

“我们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很少有机会参加这样的会议。开幕那天,是我第一次进入人民大会堂,特别紧张,感觉心咚咚地都要跳出来了。全体委员起立唱国歌时,心情才一点点平静下来。”提起自己当天的窘态,哈斯塔娜有些不好意思。

1957年6月,我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美丽的边疆旗县苏尼特右旗的草原上,至今已走过60年发展历程。由创建初期一驾马车上十几个人的文艺轻骑队,发展到今天的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60年来,乌兰牧骑涌现出了德德玛、拉苏荣等一批优秀队员,他们迎风雪、冒寒暑,累计行程130余万公里,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36万余场次。

哈斯塔娜告诉记者,去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充分肯定“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是党组织对我的关心和鞭策,也是全国人民对我的信任。” 除本职工作外又多了一份新担当,哈斯塔娜倍加珍惜,表示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发扬和继承好传统的同时继续提高文艺服务能力。

“有时我们下乡演出,农牧民早早就在村口迎接。说明他们是需要艺术、需要乌兰牧骑的。” 哈斯塔娜笑着说,乌兰牧骑从坐着牛马车甚至徒步下乡、只要有一名观众也要演出的时代走来。时光虽然远去,但乌兰牧骑贴近生活的红色基因仍被代代相传。任何媒介形式都无法代替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无论是农村牧区、企业学校,还是机关单位、军营警营,乌兰牧骑的演出始终深受群众喜爱。

“随着农村、嘎查经济的发展,农牧民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了更好地发挥乌兰牧骑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深入基层为各族群众服务,她建议国家民委和文化部坚持办好并形成3年一届的乌兰牧骑先进团队展演活动,这必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的繁荣兴旺,让党的政策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哈斯塔娜 乌兰牧骑 舞蹈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