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严纯华委员:科研和做人做事是相通的

2018年03月07日 20:02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解艳华)在别人看来,科学研究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但在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严纯华眼里却充满乐趣。他认为,科研是个失败多于成功的活儿,不必为失败苦恼。科研的乐趣恰恰就在于教学相长的促进,“虽老而不觉老”的人生状态。

1

网络图

作为中国第一个自己培养的研究稀土分离的博士,严纯华在老一辈稀土科学家徐光宪院士、李标国教授的指导下,发展了老师所创立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使之适用于重稀土元素的分离;实现了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的准确设计与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镧系收缩”效应对稀土纳米晶的结构影响规律;发现稀土晶发光主要受到表面晶格对称性破损控制,实现了不同结构与组成的稀土氟化物纳米晶的多色上转换发光。

2011年,严纯华等完成的“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的院士。

“做科研就要有热情,还要有激情,要觉得自己除了这件事情以外,好像没有更好的事情让我做,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谈起如何在科研上取得成就,严纯华道出了“秘籍”之一。

严纯华说,醉心科研的最高境界是把所研究的专业吃透,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成为屠夫中的庖丁,相马界的伯乐,木匠中的鲁班。”

在严纯华看来,科学研究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在某一个点上赢了,赢了以后又是新的失败,总是跟自己较劲,想要做得更好,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选择稀土并不是他最初的专业意愿。在老师的带领下,他才逐渐喜欢上了稀土研究。“懵懵懂懂撞进了门,老师带上了‘道儿’”。

“在人生成长中,老师的作用很大,把你的毛病剔掉,像种树一样,修修剪剪,有时候用绳子、木板给你定型,让你更加挺拔,在专业方面,你有一杯水,老师却有一桶水,总感觉老师深不可测。”

严纯华说,至今他还记得,老一辈科学家俯下身去走进生产第一线。到了车间里,根本看不出他们是院士或是大牌教授。他们能跟工人称兄道弟,能跟工人吃到一起、干到一起、说到一起。“正是在他们的熏染下,我们这些年轻人慢慢学到了这种精神。” 

除了科研上的建树,严纯华还是一个大学校长,问及做校长和科学家的不同之处,严纯华笑言:“做人做事都是相通的,做科研要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才能把abc如何排列搞清楚,跟人打交道也是一样,你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各种性格的人。就像解题一样,你会更加的客观、科学的去处理,然后再加上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就是好话好说,实话实说,不要虚头巴脑,不要去拍胸脯保证,能干的马上干,干不了的说清楚,我们努力创造条件,今后可能能办。”   

在严纯华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儒雅平和的大学校长形象。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