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孙维代表:要“找到青年、看见作品、保障权益” 让艺术青年不再“漂”

2018年03月08日 17:43 | 作者:李川 |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孙维。本人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李川)“让青年找得到、让作品被看见、让权益有保障,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吸纳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我建议从这三个方面优化流动艺术青年的职业发展环境。”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孙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全国青联常委,孙维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青少年发展和青少年权益维护问题,继往年相继关注大学生可持续性创业、青年电商创业等方面后,今年,孙维又带来了优化流动艺术青年职业发展环境的建议。

在孙维看来,随着近年来青年群体日益分化、青年从业方式更加多元化,许多热爱艺术的青年选择将艺术创作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毕生追求。而由于大城市才有相对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发展空间,这些青年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北京、上海等地,成为流动的艺术青年。经过多年发展,这一群体快速壮大,已经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孙维在调查中发现,众多处于漂泊状态的艺术青年“随艺而居”“随工居”的生存模式特点鲜明,创作于个人画室、穿梭于剧场、献唱于各大酒吧、奔波于剧组、跟随各类演出团体成为生活常态。所谓的“漂”字浓缩了艺术青年的来源、身份现实生存困境等重要表征,同时也浓缩了转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追求快速成功的欲望。

对于目前艺术青年职业发展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孙维指出,“一是工作、收入不稳定。由于专业特殊性,大部分艺术青年只能选择自由职业。艺术青年既要创作又要考虑生存问题,很多人迫于生活和家庭压力而放弃创作,即使坚持也很难熬过最初3至5年不被市场认可的真空期。”

“二是职业发展平台少。现有的基金会、展览、赛事等资源较为有限,并且因商业、市场规则左右,多数只愿意向已经成功的艺术家集中。大部分艺术青年处于成长初期,其作品缺少进入市场的‘敲门砖’。”

“三是权益时常受侵害。艺术青年多徘徊于组织、体制之外,他们与文化企业属于雇佣关系,只有三分之一签订了劳动合同,经常遇到拖欠工资、不上保险的情况。在一些艺术聚集区,艺术青年的作品被盗用或受到不正当商业利用等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经常发生,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维权渠道,往往无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孙维认为,从事艺术最难走、最煎熬的是起步时期。如果缺少可持续、公益性的艺术资源、生存资本,艺术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会承担很大压力。

为此,为优化流动艺术青年的职业发展环境,孙维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让青年‘找得到’。艺术青年大多呈现区域聚集趋势,比如在北京从事美术创作、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的艺术青年约有84万人,其中62%集中在通州区宋庄、朝阳区798、怀柔区中影基地等区域。建议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可在这些艺术青年聚集的地区成立行业协会,鼓励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加强与基层艺术青年的联系,普及宣传相关政策,提供交流平台,为他们搭建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社会融入等服务平台。”

“二是让作品‘被看见’。以落实《文化部“十三五”时期艺术创作规划》为契机,为优秀的青年艺术作品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设立面向艺术青年的基金会、赛事、展览等,建立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广泛吸收优秀作品,扩大青年作品的获奖机会。发挥重大艺术活动的示范作用,为优秀作品的演出、展示搭建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公益性演出活动时,有意识地向基层艺术青年倾斜,为其作品进入社区、校园创造更多机会。”

“三是让权益‘有保障’。积极推进户籍、社会保障、职称评定、人才培养使用、公租房制度等与艺术青年利益相关的政策改革和制度设计,为其提供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规范艺术创作相关的知识产权,进一步明确标准,畅通维权渠道,营造尊重原创的良好风气。”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