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刘木华委员:发挥科研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

2018年03月09日 22:17 | 作者:朱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朱婷)谈及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表示,这与我国目前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有一定关系,要发挥评价体系指挥棒的作用,让科研成果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真正落地生根,还要从体制设计上进一步完善。

1

网络图

在他看来,在评价科研项目的时候,能否产生经济效益虽然是一个指标,但对于经济效益的考核和认定,缺乏明确界定标准。一些科研成果并没有达到真正能转化应用的程度,但在评审的时候也能通过审核。“这就出现了很多科研成果本身就无法转化的现象,也让科研工作者的心态变得浮躁,不愿意真正花费心力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刘木华说。我国现在对科研的投入不可谓不多,但在导向方面,还需要完善和设计。

还有一种情况,许多科研成果本身是有价值的,也有转化的可能性,但由于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等要真正走向应用,还存在一个试验、孵化的过程,也就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是最难的”,刘木华告诉记者,科研成果的转化,单靠科技工作者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政府的投入、企业的参与。这个转化过程,往往需要反复试验、不断改进,需要资金和时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是在实验室完成不了的。

这种情况下,以产业为中心、企业为主体,将科研单位和用户群体对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技术和加工应用技术的研究,就很有必要。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政府、企业三方合力完成的过程,只有将产学研充分对接,从激励机制上鼓励科研工作者去推动成果转化,而不是埋头于实验室和论文,才能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应用。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