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委员呼吁让更多的台湾“首来族”前来感受、认知

2018年03月11日 17:3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促进两地青年交流、交锋、交融

——委员呼吁让更多的台湾“首来族”前来感受、认知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王泳)两岸青年昭示着两岸未来,是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探索帮助两岸青年获得更好发展的路径和办法,一直是台湾籍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

两岸一家人

网络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介绍,现在很多台湾姑娘嫁到大陆来,或者是台湾的小伙子娶大陆姑娘并在大陆创业、就业,定居发展;同时,内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到台湾就学、旅游,甚至投资发展。

他指出,目前两岸青年在交流中呈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一方面大陆青年在日新月异的社变革中,思想观念越来越成熟、自信;而另一方面,台湾青年日益感受到大陆的蓬勃发展,但受多方因素影响,对大陆存在一些误判。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联络部部长潘新洋也认为,尽管两岸开放交流至今已整整40年,两岸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传播信息的渠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全面、深入、客观的了解和认知,仍然受到来自地域阻隔、渠道平台不畅、人为因素干扰等多方限制。

“两岸青年在观念认知、国家认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与歧见,如对制度体制的理解感受、民主自由的定义内涵、生活方式与事业理想的追求方式与获得感等不同理解和认知,制约影响着两岸青年间的心灵契合与互动交流。”对此,潘新洋表达了担忧。

他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如与工作效绩挂钩、立项及人财物的使用挂钩,大力吸引“首来族”青年赴大陆交流考察。

委员们认为,两岸交流也不应只是台湾青年来大陆交流,还要邀请内地青年常去台湾去做深度的交流。台湾青年来大陆人数、人次,远大于大陆青年,数量的不对等会带来活动效果和影响力的弱化。

“两岸青年人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这样更容易产生‘两岸一家亲’的认识。”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希望扩大两地青年交流规模和次数,推动更多的台湾青年“首来族”来大陆感受认知。

“两岸青年交流应该采用更多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形式,要用开放的、对等的方式交流,让同龄人之间交流、交锋,最后达到交融。”骆沙鸣说,大陆举办的两岸交流的夏令营活动中来访台湾青年老面孔屡见不鲜,应增加更多“首来族”,因为“1个人参加100次和100人参加1次的效果是大为不同的。”

骆沙鸣建议,可在厦门等两岸交流桥头堡城市组建两岸青年社团组织,聚焦两岸青年的实际需求,建设各类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增强文化的融合向心力。

从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

“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虽然两岸关系出现新变化,但两岸青年交流不会也不应受到任何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特邀理事凌友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亲情已经冲开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大门后,两地青年学子的了解与感情会日益加深。

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不少台湾青年有意愿留在大陆发展。他们很积极地找大陆企业实习,并且寄望陆企能因他们的努力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完成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吸引台湾青年到大陆,重点应该是就业。”凌友诗提出,大陆社会组织可以帮助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根据他们所学和兴趣牵线搭桥。

凌友诗说,台湾青年无论是到大陆就业或创业,都有背井离乡、环境陌生的感觉,很不容易适应。大陆政府部门和社团更要注重对青年学子提供服务和引领,应设置机构和人员为他们提供贴心的人生规划、导向,让他们觉得回到母亲的怀抱。

前不久国台办等29个部门公布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项措施,在委员们之间引起很大的反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联副会长江尔雄说:“从这些措施中,我们看到未来对两岸交流的路更明、情更浓。”

江尔雄认为,为鼓励更多台青来大陆就业、创业,要以就业为重点,以实习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此,她建议取消就业许可制度,打破政策上的“玻璃门”与“弹簧门”,促进两岸青年更顺畅地交流。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就是为两岸融合发展创造条件,拓宽路径。”江尔雄说,“希望尽快看到两岸从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从利益融合到实现价值观的融合,成为‘责任共同体’。”

编辑:吴静怡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