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董希源委员:发扬红军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致力教育脱贫

2018年03月11日 20:10 | 作者:郝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郝雪)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3月7日下午,小组联席会议结束后,全国政协委员董希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形象地向记者描述着在四川采风时的故事,并讲述了他3年行驶5万公里现场写生的经历。

1

图为董希源委员在采风

当时,我们走到村子口,见一个老大爷坐在大树下,待我们走近,老人家警觉地站起来盘问,“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就像儿时电影里站岗的老乡一样。

董希源说,当年王愿坚对习总书记说的“你要像柳青一样深入到农民群众生活中去”的话也深深地感染了他,在他脑海中即浮现出“绘万里海疆、走长征路”的想法,他说“红军长征体现的是一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今天,我们享受革命成果,应缅怀革命先辈,更应追忆历史,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董希源历时3年多,行驶5万多公里,寻访近百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并现场写生创作。2016年4月26日,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董希源来到红军长征过草地的第一村、海拔3500多米的班佑村,“这是我第三次出发才到达这个地方,前两次都因地震导致道路坍塌无法通过。”

当年,红军从毛儿盖出发,经过七天七夜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走到草地尽头的班佑村,可太多年轻的生命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重温历史,天公悲鸣,飞雪飘落,董希源站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挥洒画笔,他神思专注,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看到冰天雪地里有人在画画,路过的藏族同胞便纷纷跑来打听情况。当他们得知董希源是从福州专程赶来画红军过草地的画家时,都激动地喊“扎西德勒”。村里快七十岁的藏胞阿玖给送来热腾腾的饭菜,一边拒绝递过去的钱一边拍着身上的雪花说:“我们村里好多年没有画家来过了,希望能有更多像你这样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呀。”阿玖老人读过小学,会汉语,与他交谈相对不费劲,他说,村子里现在依然很贫穷,缺少师资,不少牧民的孩子上不了学。

在大凉山深处的彝海,深入腹地的董希源看到,路两边有三三两两的彝族小孩在卖烤马铃薯,他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用粗糙的双手现场挖泥坑烤红薯卖给过往的游客。“目睹这让人心酸的一幕,我忍不住下车向他们买几个烤红薯。在与他们的攀谈中了解到,彝族同胞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但因为实在太贫困,多数孩子都缺乏照料与管顾,导致大凉山区彝族儿童的失学问题比较突出”。在甘肃省两当县写生时,与美术教师王建平的交谈,让董希源唏嘘不已,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甘陕川交界的秦岭山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县里青壮劳力多数外出务工,小孩子也跟随父母外出,大量适龄学生流失。

董希源对于乡村儿童教育一直比较关注,多年来,他致力于改善乡村儿童教育状况,曾先后在福建诏安捐建旭阳希望小学,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中学赞助青艾小屋,这也是全国第一间农村初中学校的青艾小屋,2013年,他捐资成立了福建省董希源美术助学基金,资助了数十名优秀学生,捐资100万给甘肃陇南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我并不富裕,但我的家人也特别支持我,宁可自己节俭一些,也要真诚回馈社会,我也希望文艺界的朋友与热心扶贫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一起,联手支持建设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与教育事业,挖掘开发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将文化扶贫,艺术扶贫融入到全社会的精准扶贫脱贫事业中,相信,只要我们发挥红军的长征精神,凝心聚力,乡村儿童的教育状况一定能得到改善,这也是精准准扶贫的一个方向。”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