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李兆申委员:让消化道肿瘤“早筛早诊早治”

2018年03月13日 15:20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

李兆申使用磁控胶囊胃镜为患者检查 (资料图片)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刘喜梅)“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常常放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今年两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更是他的梦想。

这梦想,与李兆申消化科名医的身份有关,更与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现状有关。

众所周知,我国是食管、胃、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地区。其中,胃癌和结直肠癌分别以第2位和第5位的排名,位居我国肿瘤发病率的前列。

其实不只是发病率高,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死亡率也高。比如,我国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5.1%、52.7%,显著低于欧美和日韩等国。而就消化道肿瘤的总体死亡人数来说,数据就更加让人触目惊心———每年约100万例患者死亡,由此带来医疗费用消耗近千亿元。

这样的结果,让李兆申格外痛心。因为消化道肿瘤是可防可治的,比如通过筛查手段提高早诊率,就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预后以及5年生存率。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消化道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之所以较差,主要是因为总体上发现较晚,确诊时就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李兆申说。

50元奖励背后的心酸

为了提升患者的早诊率,李兆申从多年前开始就积极推广消化道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工作。可正如同我国消化道肿瘤的防治现状一样,这个过程既充满艰辛也让李兆申备感心酸。

“有些让我印象深刻但又‘狼狈’的案例。多年前我们曾经有一些胃肠癌防治的科研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要告诉百姓到了一定年龄应该定期去做胃肠镜检查,以发现早期的胃肠癌。因为这些肿瘤,在发病早期往往没有表现,但有明显表现时大都已经到了晚期。但当我们拿到科研经费去社区动员老百姓免费做胃肠镜检查时,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拒绝,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检查方法比较痛苦。最后我们又自费给百姓50元补贴,才有人选择了筛查。”李兆申哭笑不得地告诉笔者。

更让李兆申“郁闷”的是,有些人在做了筛查之后,称他为“骗子”。

“因为在做筛查之前,我跟受检者说会有不舒服,但应该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过受检者认为插管之类的筛查过程太痛苦了,而在检查之后却没有发现癌症,就感觉上当受骗一样”。这些经历,让李兆申对我国的消化道肿瘤早筛早诊早治工作有了更多的忧虑和思考:既要提升百姓在消化道肿瘤方面早诊早治的意识,也要推动检查手段的更新,让百姓的筛查可以更加舒适便捷。

从此,消化道肿瘤筛查的科普工作成为李兆申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而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李兆申发现,一个不会做科普的医生绝对不是一个好医生。

“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上医治未病’的观点。科普,从某种程度上,就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发生,是我们医生尤其是专家更应该重视的领域。所以我呼吁大医院的医生要到基层医院做培训,给民众做科普。这样,医生一个人多跑一点儿路,就可能让几十上百人少跑很多路。”李兆申强调。

关于科普工作的建议,李兆申认为,应首先树立科普的权威性。“而要树立权威性,科普就必须由专业的人来做,其中最适合的专业人士就是权威医学专家,也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大专家’。因为这些‘大专家’是老百姓最为认可和信任的人,他们牵头来做消化道肿瘤防治知识的科普工作,因为专家知名度高百姓认可度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李兆申表示。

肿瘤早筛查早诊治是提升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重要路径

在推动科普的同时,李兆申也在探索并推动消化道肿瘤筛查方法的科技创新,以满足临床患者“方便、舒适”检查的需求目标,进而最终推动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工作。

现在,临床患者的“方便、舒适”检查需求目标,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2009年,由李兆申与安翰医疗技术合作的磁控胶囊胃镜系统研制成功,成为全球首台用于临床的胶囊胃镜,这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医学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

通过安翰胶囊胃镜做胃癌的早期筛查,受检者只需要像服用胶囊药丸一样吞下胶囊胃镜,操作人员通过磁控技术在人体外实现对胶囊的遥控,就可以把整个胃看得清清楚楚,其准确性和电子胃镜一致。这项技术,真正实现了胃病的无创无痛检查。

除此之外,借助云平台,该胶囊胃镜还可以实现在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基层单位检查,由三甲医院专业医生阅片出报告的“ATM机+银行“模式,“ATM机”就是百姓身边的影像收集中心,“银行”就是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借此模式,医疗资源实现最佳配置,可以迅速推广普及胃癌筛查。

新技术推广使用呼唤政策支持

令李兆申焦急的是,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并没有显著降低我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这主要是因为,在创新科技产品成果转化和使用方面,国家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还不到位,导致新技术并没有被广泛推广使用,因而百姓和社会对创新型医学科技产品的知晓率和认可度还不够高。

“比如说,我国现有的体制机制因素特别是招采机制及支持民族企业和国产产品的绿色通道尚未建立或还不完善,导致我国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在应用转化方面还大都面临着‘最后一公里’困境。以采用磁控胶囊胃镜筛查胃癌为例,目前这项检查仅在上海地区被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在其他地区未纳入医保而需自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知晓度和选择权。”李兆申补充强调。

可早筛和早诊早治,却是目前消化道肿瘤防治的最佳途径。据李兆申介绍,消化道肿瘤实际上并不可怕,此类疾病既可防又可治。比如以胃癌为例,参照日本胃早癌筛查制度,如果百姓定期接受早癌筛查的话,至少有60%的人能够摆脱病魔。

“而如果胃癌能够在早期发现,其5年生存率在90%以上,患者治疗所需要花费的经济负担也较小,平均费用不足5万元。但如果到了胃癌晚期,不仅预后花费会成倍攀升,平均花费在20万元以上。即便如此,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30%多。这不能不让人忧心。”李兆申意味深长地表示。

其实,消化道肿瘤给患者自身和家庭带来灾难,还给国家医保带来了沉重负担。仅以胃癌为例,如果我国胃早癌发现率提高到日本、韩国的平均水平,保守估计全国居民家庭每年至少可以少支出150亿元,国家每年则可以节省至少300亿元的医保费用。

“所以,我建议将消化道肿瘤筛查纳入国家计划。这不仅跟卫生经济学有关,还跟提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国家战略有关。因为就目前而言,我国要在2030年实现人均预期寿命77岁的目标,提升癌症患者的早诊早治率是重要路径。因为只有实现了早筛查早诊治,才能提升患者的5年生存率,进而提升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当然,当早期消化道癌症筛查上升到国家计划层面时,我们的科普教育也应该提升到同样高度上来。这样,才能保证‘早筛查’和‘早诊早治’深入人心。”李兆申最后强调。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