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董恒宇:弘扬乌兰牧骑精神,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

2018年03月13日 17:24 | 作者:常歌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常歌)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是活跃在草原的“红色文艺轻骑兵”。1957年夏,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组建,到2018年内蒙古已有75支乌兰牧骑队伍、3000多名队员。60年来,他们创作了数万文艺节目,《顶碗舞》《筷子舞》《鄂尔多斯婚礼》等艺术精品广为流传;培养出了拉苏荣、德德玛等一大批艺术家;行程110多万公里,演出30多万场,观众达2.12亿人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写信鼓励乌兰牧骑队员要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精品。

timg (1)

新华网图

“乌兰牧骑精神就是扎根生活沃土,具有一专多能、服务基层的公仆精神,和认真创作、不断创新、坚韧持久的敬业精神。”全国政协常委、民盟内蒙古区委主委董恒宇在小组发言时说。他介绍,老一辈的乌兰牧骑队员下乡演出时,往往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有“三不走”的优良传统——水缸不挑满不走,院子不扫干净不走,粮票钱不交不走。乌兰牧骑和农牧民就像一家人。上个世纪60年代初,乌兰牧骑为苏尼特右旗的牧民打了一口水井,格外珍惜水源的当地牧民把它命名为“乌兰牧骑井”。乌兰牧骑队员与农牧民“三同”的过程,就是采风的过程,许多创作灵感也都来源于此,这就是农牧民喜欢看乌兰牧骑演出的原因。

蓝天当幕地当台,随时随地演起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演员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精美的舞台,也没有正式的舞台,观众们很多时候都是围坐在草地上观看乌兰牧骑演出。唱着跳着,表演就变成一个大聚会,观众会加入进来跟着一起歌舞。

董恒宇认为,摒弃浮华、不为功利、为基层群众常年进行公益演出,是乌兰牧骑的崇高事业。这样的艺术演出是送欢乐、送文明、送党中央的声音和关怀,同时也送去了农牧民学习艺术的机会。

“对照现实,文化使命任重道远。当前,艺术创作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文艺工作者追求为人民‘币’服务,而不是为人民服务。他们很少到基层体验生活,对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知之甚少,于是大搞‘眼球经济’,低俗、媚俗、庸俗之作不断出现;有些文艺工作者缺乏敬业精神,既无真才实学,也无真知灼见;只能以胡编虚构的情节、抄袭模仿的内容、花里胡哨的服装、震耳欲聋的视听掩盖的编创能力的不足和节目质量的低下;有的甚至还耍大牌、摆架子,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作品的锤炼上。这就导致文艺作品有数量无质量、有‘高原’无‘高峰’。”董恒宇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董恒宇倡议文艺工作者学习乌兰牧骑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人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精神食粮。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乌兰牧骑 董恒宇 文艺 农牧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