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科协界委员建言科技人才建设

2018年03月14日 11:53 | 作者:王慧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充分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科协界委员建言科技人才建设
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慧峰

1

“发展”“人才”“创新”,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高频词,也是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科协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委员们建言,我国应真正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切断人才称号背后的利益链;推动科技评价回归正确导向,为新时代创新发展汇聚更多优秀人才。

▲▲▲治理“帽子”乱象

近年来,多种多样的头衔为中国科技人才创造了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在肯定相关激励性举措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期望治理“帽子”乱飞带来的各种弊端。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分别有人才计划84个和639个,市县层面的人才计划就更不胜枚举。事实上,“帽子”泛滥已带来不少弊病。

“我们需要防范科教人才政策的异化。”说起“帽子”满天飞的乱象,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杨卫委员颇有感触。据他观察,近年来我国各种人才计划繁多重叠,往往又混淆了人才研究项目与人才称号的差别;在各高校与研究院所的人事改革中,过度强调了与人才称号的关联,形成了“不是人才没法活”,即没有“帽子”就进不了长聘系列的情况,并且“帽子”与薪酬体系过度挂钩,与原有的职称体系形成矛盾。

“大家对顶尖人才非常重视,但是对于没有‘帽子’的人才,则没有那么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委员说道。

杨卫还指出,尽管在“双一流”遴选体系中没有直接的人才指标,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还是异化为“挖人”大战,那些经济实力强的、资源配套全的、声誉卓著的、个人发展潜力大的高校往往占有先机。

“目前必须妥善梳理一下我国的科教人才政策。”杨卫建议,今后国家要审慎出台新的人才计划,及时终止那些实施效果不佳的现有计划,分类别梳理各种人才“帽子”,避免同一发展阶段的人才计划的执行期交叠。他认为,高校、研究院所的薪酬不要与人才计划过度挂钩,“既要注意到二八现象,也要顾及相同职称、年资研究者之间的基尼系数”。此外,杨卫还强调要杜绝人才层级化,在他看来,人才是对罕见才能的认可,而不是社会地位的层级。同样,在各种项目、人才称号评审中,也不应罗列所有的人才帽子,避免马太效应。

▲▲▲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

“在各个单位,无论是决定晋升还是评绩效,都会把专利数、文章数、被引数和文章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数作为重要参考指标,而且,这个风气愈演愈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委员在小组会上的一席发言引起在场委员的共鸣。

2017年4月,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被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撤稿事件震荡了中国学术界。

“很明显这是指挥棒出了问题。”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所长王玉鹏委员直言。在刊发SCI文章上,不同的学科差别特别大。不能产出高影响因子的学科在这种简单甚至粗暴的评估里,永远都会处于劣势。王玉鹏指出,部分科技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不坐“冷板凳”,只做短平快;不做原创,只做跟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王玉鹏认为,改革方向很好,但是重在落实。他建议,科技评价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过程,科技成果的评估体系要因工作性质和学科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切都以发论文为唯一标准。

人才计划在吸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孔雀东南飞”、西部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鼓励正常的人才流动,但应该在大数据辅助下,不断调整各地区、各行业、各学科的科教人才政策。”杨卫委员建议,在有操作可能的场合下,在各类人才评审时适度考虑地域差别。

为使人才真正稳定下来、发挥作用,委员们建言,从国家和地方层面给予配套政策,建立东西部人才队伍之间有效合作机制。

▲▲▲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委员们认为,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我们要充分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我也是这个期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委员说。报告明确,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我就在想,北斗创新团队里取得重大突破、做出世界一流产品,比如高精度的星上铷钟和氢钟的研发团队,怎么让他们得到实惠,也更有获得感。”

“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应该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童国华委员的一句话代表了科技人员的心声。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意见出台一年多,里面给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政策,现实中落实得“并不理想”。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志强委员解释说,这份文件在直接费用里面允许“打酱油的钱去买醋”,就是过程管理这块是松绑的,在间接费用里提高了对科技人员激励的比例,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国企工资总额的限制,还是无法兑现激励,“因为蛋糕并没有做大,只是换了个切法”。他直言,期盼好政策快落地见实效。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