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记者手记:慕尼黑一夜,那蓝眼睛的光芒

2018年03月16日 09:35 | 作者:廉维亮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慕尼黑一夜,那蓝眼睛的光芒
人民政协报记者 廉维亮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330字的《陌上桑》,直接描述罗敷之美的区区20字,绝代美人的自信,权寄于侧面描写。

中华文化之自信,不妨也换到西方人的视角审“美”。

记者手记

网络图

2014年11月7日,德国慕尼黑市音乐厅,叶小钢《中国故事·大地之歌》巡演在此举行,记者随行采访并现场观看演出。坐在旁边的是一位标准的金发碧眼、模特身材的德国女孩。

比起西方音乐爱好者,记者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实在有限,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自然更好。“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音乐会前,女孩认真翻看资料册上的乐曲介绍,居然用简单的中文与我交流,询问几首曲中唐诗的意思。

德国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乡,日耳曼民族周末到音乐厅听交响乐,是上流社会的艺术“礼拜”。乐声渐起,整场的德国观众立刻安静下来,一曲曲中国元素十足的交响乐,女孩听得十分入神,细微的表情随着乐曲的旋律和节奏变化,即便是中文的大段吟唱也听得津津有味。个中悲欣,个中隽永,个中欢喜,都能够在年轻的面庞上有所呈现,时而点头称许,时而微抿双唇,微表情里传递出的对这些乐曲的喜爱。

当纯正的藏族法号伴着合唱队的诵经声起,女孩的眼神中闪出蓝色的光芒。那一刻,她听懂了来自遥远东方洁净圣土的虔诚和静谧。

几度谢场过后,全场观众仍掌声雷动,女孩向着台上和身边的中国人竖起大拇指。东方文化元素和西方呈现方式的完美融合,让世界读懂了中国文化的美。

细微处流露的表情和蓝眼睛的点赞,体现出了“文化他信”,而这种“他信”的达成,为我们的“自信”抹去了“自负”的多虑。

另一个细节,当时正值苹果手机iphone6国内热卖的时刻,但女孩手里拿的却是一款简洁的西门子手机,整场的德国人手里也很少见到智能手机,这或许就是他们的“文化自信”吧。

时隔多年,再想起那部西门子,还是感觉很大气漂亮,蓝盈盈的屏幕就像女孩蓝蓝的眼睛。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