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2018年03月20日 17:15 | 作者:王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月2日,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一批政策文件和第一批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并部署了下一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这次全体会议选择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召开,彰显了中央对军民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于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有深远影响。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各级政府要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使军政军民团结始终坚如磐石、根深叶茂。

此次把军民融合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其在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两会期间,军民融合发展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下面,就让我们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全国人大代表胡明春

加快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经来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军民都迫切需要,这些技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改变军队未来作战样式。

微信图片_20180320171112

全国人大代表胡明春

在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从顶层设计上就要做好规划。要抓住这轮新技术革命的机遇,颠覆传统研发模式,加速弯道超车,实现技术和产品更快更好发展,要领先一代,拉出“代差”。

关于进一步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有几点想法。

一是整合地方行业优势资源,共建军民融合服务公共平台。

互派科技管理人员交流,促进科技联动创新发展,推动双方在军民科技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等方面深度共享。围绕军品科研生产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覆盖面广、产业布局合理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作创新链,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二是搭建军工科研院所与民品企业科技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开放军工单位的大型仪器测试设备以及试验设施,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实现军民科技资源的融合配置效益最大化。

三是为调动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建议完善军民融合产品“首购首用”政策,并发挥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等社会力量作用,释放全社会的价值创造力。

全国人大代表刘征

加快培育军民融合市场主体

首艘国产航母是军民融合的典范,我们把航母工程建设作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500多家参研单位中,非军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参与比例高达77.4%。

微信图片_20180320171148

全国人大代表刘征

今后军民融合必然是大势所趋,高质量发展则意味着更深度的军民融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都将给中船重工和大船集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建议大力搭建平台,进一步畅通军地协

调和需求对接渠道,促进要素交流融合与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培育军民融合市场主体,做大军民融合重点产业。要面向军工企业加强产业对接、做强产品配套,拉长产业链条,推动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陈爱莲

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当前,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进一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我有三方面建议。

一是推动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新建实验室和重大试验设施的军民统筹,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国防科技成果降密解密制度,鼓励军工企业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打造军民两用技术众创空间,遴选实施典型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应用。促进军地合作,把国防特色高等院校、军工科研院所建设成军地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微信图片_20180320171159

全国人大代表陈爱莲

二是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制定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积极稳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培育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推进军品能力结构调整,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形成核心能力国家主导、重点支持,重要能力有限竞争、择优保障,一般能力市场放开、充分竞争的格局。深化军工企业改

革,鼓励做强做优做大。推进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军工企业改制上市,提高军工资产证券化率。

三是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力度,对阻碍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进行集中限期清理。优化军工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核能与核技术应用、“互联网+卫星应用”等军民融合产业以及应急救援、安保警戒等“大安全、大防务”产业。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统筹军品科研生产和工业转型升级,鼓励军工与地方加强战略合作,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新“一带一路”参与形式,大力推动军工军贸和航天合作,支持优势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工程承包和战略资源开发。

全国人大代表李彦平

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建设

目前,国防科技工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军工产业基础薄弱。就河北省而言,优势产业如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等,与军队需求尚有差距,产业体系化、聚集化、规模化发展程度不足。

TIM截图20180320171448

全国人大代表李彦平

二是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军转民”缺少市场化的法律法规支撑,“民参军”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军民两用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营商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三是融合渠道不够畅通,存在需求对接障碍。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和对政策了解不够,军队单位、民口单位找不准军民融合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国防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规则缺失,导致创新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产业化比例还较低;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军民技术创新资源不能共享,导致不同程度资源闲置或利用不充分等情况。

四是统筹主导不够有力。各地大都没有建立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信息渠道不畅,对政策了解不够,找不准军民融合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

对于这些问题,国家层面应加强统一协调,强化改革创新,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建议强化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保障,及时出台推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姜鲁鸣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列为国家“七大战略”之一,明确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正处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期,《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很好地弥补了我国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过程中战略本身缺失的问题,意义重大。

微信图片_20180320171153

全国政协委员姜鲁鸣

从战略体系上,《纲要》明确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需要解决的重点任务以及围绕重点任务实现的战略路径,对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军民融合本质上是调动各个相关主体,让各方资源和利益能够实现兼容的过程。因此,就要求在坚持国家主导的前提下很好地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采取市场运作、利益驱动的方式来构建相应的融合机制,推动军民融合行稳致远。

比如,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持续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坚持以市场前瞻需求牵引科技创新工作,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创新工程,推动技术群体性突破,创造新产业,引领新需求。打造一批龙头工程、精品工程,促进要素集聚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民两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以点带面,瞄准世界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不断提升我国提升舰船、海洋工程高端装备研发的核心能力,开拓军民金融发展新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王煜

发挥军民融合机制推动空域资源改革

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民航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赋予了民航发展新的历史使命。近几年,虽然在空域资源管理有了一些改善,但目前空域资源仍然是影响民航发展的主要问题。

微信图片_20180320171143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王煜

空域资源现状与民航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以2017年为例,我国航空公司共完成旅客运输量5.52亿人次,日均航班量14400班,同比增长10.9%。同期我国民航空域资源增长速度年均只有2%左右。

航路航线的流控拥堵现状,加大了航班延误率,也影响了我国民航产业的发展质量,不符合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时,空域资源现状制约了民航业的运行效率。

建议发挥军民融合机制,推动空域资源改革。在国家军民融合委员会的体制下,科学布局空域管理顶层设计,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国家空域管理体系改革。在目前国家空管委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进一步增强军民航空域资源管理的协同性与联动性,努力提高军民航运行效率。按照国家“平战结合”的指导原则,平时,侧重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战时,服从于国家国防大局。通过军民航的共同努力,为加快建设民航强国作出我们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立

政策平等落实民企当自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高科技领域,从仿造、跟随发展到在许多领域领跑世界。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具备了由大变强的发展基础,产业发展趋势向好,其中某些领域的自动化水平和网络化水平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国在高质量发展的某些方面,离世界顶尖科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稳中向好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正视装备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

微信图片_20180320171204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立

就目前民企“参军”发展现状而言,仍然存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民参军”面临阶段性困难等问题。因此,有两点建议:

第一,希望具体的工作部门,对“参军”的民营企业,给予政治认可和平等待遇。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放开“民参军”领域和范围,大力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为国防建设多作贡献。

第二个,民营企业要加强自身政治素质,加强自身在技术方面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提高,提高加强质量管理和保密安全,为军民融合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参与军民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国有军工集团是主导力量,国企、民企应该融合发展,共同发展。“民参军”刚刚起步,较为弱小,需要扶持,要鼓励,应充分发挥民企的鲶鱼效应。(文/王珊)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文/王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