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民进朱晓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2018年04月02日 11:05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朱晓进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农民。要有效地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需要唤醒农民的角色意识、主体意识,要让广大农民对乡村振兴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目前,乡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农村“三留守”问题严重。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主体空缺,谁来种地?谁来建设乡村?乡村如何凝人心、聚人气、振精神,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迫切需要破解的问题。

要为农民搭建在乡创业、实现“乡村梦”的平台。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是乡村产业的振兴,能让农民看到在乡职业发展的前景。乡村产业选择要充分兼顾乡村禀赋,用好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特色资源,根据当地原有资源和当地农民传统技能情况扶持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发展。从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着眼,要努力拓展乡村产业空间,引进能在乡村扎根成长的产业。要根据乡村新的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对本乡本土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学了能用,用了能挣钱。乡村产业振兴,能够吸引青壮年农民留在乡村,有助于缓解乡村的空心化问题、“三留守”问题。

要以农村的宜居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农民回乡创业。持续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才能够让农民在乡安居乐业。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更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提升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提升乡村在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作物存储、新能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设计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提升乡村生活的整体质量,提高乡村的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缓解农民为子女教育而“移民”的趋势。

要在乡村治理体制中更多地融入乡村文化元素,以更加浓厚的“乡情”凝人心、聚人气。乡村治理要注重法治、德治与“情治”的融合。新型乡村治理体制的构建,不能机械地将现有的城市治理体制向乡村延伸,要注重与乡土文化传统的对接,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乡规民约制度,让新时代的乡规民约内化为新的乡村礼俗文化,使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其独特功能。同时还要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情治”功能。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乡贤”,他们或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或返乡直接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营造“乡情”氛围大有裨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精神风貌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让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因素。目前部分扶贫地区出现的“红眼羡贫”“争当贫困户”的苗头应引起关注。要摒弃部分农民身上存在的“等人送小康”的心态,引导他们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加强对农民的精神文明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立自强、向上向善;加强对农民建设新农村能力的教育,让农民增长真本领,能够为振兴农村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有效推动广大农民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中主体地位的认识,从而增强农民自身的身份认同感和角色归属感;加强对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其内心植入深深的“乡土梦”和进取精神,让广大农民由内心生发出的热爱家乡、心系乡土的热忱,真正转化为振兴乡村的主观能动力量。

充分激发出农民的内生动力,乡土才能成为“热土”。广大农民心热起来、手动起来,以巨大的热情、切实的工作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才会形成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民进江苏省委会主委,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乡村 农民 振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