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严纯华:提升西部高校自我“造血”能力

2018年04月04日 09:22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18-04-04zx1001_P_1_465_693_1210_1282

“对中西部而言,没有优质的高校就难有优秀人才的产出;没有一流学科与科研平台,便缺少人才发挥作用的载体,人才就会向东部地区流失。”这是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多位中西部高校校长发出的共同呼声,如何解决中西部高校人才“流”与“失”的难题,本刊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编者

东部地区能够动辄开出百万元以上年薪、千万元以上科研启动费的高校已不在少数,这导致西部高校不仅不能有效吸引外部人才的加盟,还面临着自身人才流失的压力。

西部高校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记者:目前,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兰州大学也进入国家“双一流”A类高校,您认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关键是什么?

严纯华:全球高等教育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在当下,对高等教育来说,是“重新洗牌”的时候,国家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是要通过培养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来实现的。我认为“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资金、资源的分配,更是对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学科方向的提升和凝练。对于一个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其本身的文化,以及特色和特长——将自己积累的特色和特长与国际前沿的重大科技问题、科学问题紧密相连。或者是适应国家的重大发展需求、承接国家重大项目,或者是开发关键技术等,这些都是“双一流”建设所需要的。当然,科学研究和基础知识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探索科学问题、解决实际需求能力外,根本目的还应该是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兰州大学经历了师资生源流失的重创,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严纯华: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西部高校发展处于不均衡不充分的状态。比如从资金投入来看,高校拿到一分钱的时候,在东部,能配上一分钱,甚至两分钱。而在西部,就大打折扣,甚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跨出第一步时,西部高校就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在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个头就小了,身体就没那么壮了。

与此同时,相比东部,西部的生活条件、人才待遇等竞争力持续疲软。东部地区能够动辄开出百万元以上年薪、千万元以上科研启动费的高校已不在少数,这导致西部高校不仅不能有效吸引外部人才的加盟,还面临着自身人才流失的压力,你要让马儿跑得快,总要给它添点饲料,更何况是我们的人才和教师。除此之外,学校对知识分子的这种温情、暖心、护才、爱才之心还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充分体现,没有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他们是学校的主人,这让我们的老师暗自有点伤心。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就出现了目前的人才流失现象。

西部高校在承接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基地的建设任务中,自主性、积极性,有但不足,还有一些因循守旧,“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小富即安”思想,不愿意走出来。

西部高校要破除“小富即安”的观念

记者:此前您一直在北大、南开等知名高校工作,去兰州大学后,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严纯华:应该说,西部地区对于大学的支持是倾注了全力的,以甘肃为例,我到兰州工作以后,到省委省政府报到的时候,省委领导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领导说,甘肃现在的经济状况不尽如人意,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占到了支出的3/4以上,拿更多的钱来支持办大学确实勉为其难,但我们依然会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会在政治上给予指导,工作上给予关心,需要我们出台、出面来给予支持的,我们一定以最大的努力来做。这让我备受鼓舞。

在过去的很多年,兰州大学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自己也小有成就。但是我们升华一下认识格局的话,会发现我们在承接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基地的建设任务中,自主性、积极性,有但不足,还有一些因循守旧,“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小富即安”思想,不愿意走出来。

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人才竞争和流动是一个大趋势,如果认为兰州大学在甘肃是好学校,止步于此,那就没有动力了,我们必须要走出兰大看兰大,跳出兰大看兰大,通过国家的帮助、自己的努力,弥补不足,才能走得更快,吸引更多的人才。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毋庸置疑,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会时刻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而且你只要往前走,肯定会碰到新的烦恼。你不往前走,就会觉得日子好着呢。

记者: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空前的发展机遇引发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强大需求,西部高校为西部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严纯华:可以说,正是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一批坚守在西部的高校,为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人才,为西部地区的教育公平、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里我仅以兰州大学为例,谈一些体会。在招生方面,多数重点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比例在20%至30%,而兰州大学每年招收的本科、研究生中,西部生源都超过50%,农村生源接近60%,少数民族生源接近10%。在就业方面,学校出台了专门的措施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每年有超过50%的兰州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西部12省区干事创业或继续深造,其中博士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高达70%以上。这些在“985”高校中都是屈指可数的。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的专业设置和学科方向也紧贴国家战略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学科方向都有很深的西部烙印。

尽管如此,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巨大人才需求,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依然是杯水车薪,且难以为继。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相应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人才吸引和稳定能力上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记者:您刚才说的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严纯华:在过去的很多年间,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推动一些发展工程、计划、项目中,西部高校尤其是西北高校被边缘化,与东部发达省份高校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不给予支持,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格局会越来越严重。

由于高校投入不均衡,高校间财政经费支持差距巨大,一些高校一年的财政投入高达200个亿,而兰州大学只有20多个亿,由于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政府的财力有限,依靠当地政府投入并不现实,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一些学校在买日用品的时候,我们还在“买家具、建厨房”。

希望国家考虑西部高校发展现状,给予倾斜式的支持,不仅仅在经费上面,还应该给予综合支持。

对于我们自己培养的或者是国内外其他院校培养的人才,我们还要营造一个能够让他们安心工作、安身立命的场所和平台。对他们既要培养和使用,也要爱惜和保护。

要有承接优秀人才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能力

记者:您认为从国家层面如何防止西部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

严纯华:首先,要发挥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的引导作用。在各类国家人才工程遴选过程中,切实加大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以吸引和鼓励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到西部地区高校干事创业。

其次,应在西部建立一批有明显优势特色的国家级平台。针对西部自然和人文特色、优势,结合国家战略和需求,在西部重点部署建设一批国家级研究基地、野外台站,同时部署一批重大研发项目,以吸引高层次人才赴西部从事研发工作。

最后,要切实落实中央促进人才向西部流动的待遇激励导向。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以限高抬低为原则,制定并出台更有利于人才向西流动的政策。一方面可以设立西部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另一方面可提高西部人才队伍的生活待遇及退休保障,通过绩效工资、公积金、养老金乃至税收优惠等改革,使西部人才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东部地区。通过多种手段,相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西部人才相对匮乏的状况。

记者:缓解西部高校尤其是兰州大学发展之困,除了国家的扶持,就学校层面而言,您认为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

严纯华:过去对西部的扶持往往是大水漫灌式,能够救一时之急,但是不能解一世之穷。西部高校要发展,除了国家给予倾斜式支持,自己还要有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第二要有承接优秀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能力;第三能使我们各类人才人尽其用。相比于东部地区来说,怎么让现有的人才感到体面,感受到尊重,更加舒心畅快地在西部生活和工作是需要学校治理层面考虑的问题。如果在当地营造起一个温馨的、尊重人才的氛围,使得我们的人才更加安心,就不至于“孔雀东南飞了”。

记者:对于兰州大学来说,如何提升“造血”能力?

严纯华:我们恪守“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在这个基本理念的引领下,首先我们要鼓励教师在具有积累和特色的基础研究领域继续保持兰州大学的优势。同时,要跟国家重大发展方向相结合,比如青藏高原科考、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才能真正发展起一支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人才队伍。当然,我们还应该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和基础教学,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出了校门之后能够有他们的特色和特长。

对于我们自己培养的或者是国内外其他院校培养的人才,我们还要营造一个能够让他们安心工作、安身立命的场所和平台。对他们既要培养和使用,也要爱惜和保护。我们培养的应该是能够干事创业,具有西部烙印,能立足西部,又能面向世界的人才。对于他们,我们要构建留得住、养得起的平台。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西部 高校 造血 人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