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叩访台北的“门”

2018年04月10日 10:51 | 作者:陈键兴 石龙洪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叩访台北的“门” 

□陈键兴 石龙洪


1


4月6日,台北气温骤降,雨不时星星点点飘来。忠孝西路、延平南路、博爱路交叉口,一座古朴的城门之下,除了偶有几个行色匆匆的身影闪过,几乎无人驻足。

走到城门近前,仰头可见圆拱门洞上方横额题写“承恩门”,落款“光绪壬午年”与“良月吉日建”。“光绪壬午年”应为1882年,史料记载,那是兴建台北府城的开工时间。岁月荏苒,对如今的台北人来说,“承恩门”这个名字是陌生的,大家称之为“北门”。

十余年来,记者多次造访台湾,常到北门行走。曾经,一座高架桥从老旧的北门“肩”上擦身而过,造就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城市景观”。站在车流涌动的交叉路口,凝望这剧场式的一幕,不免感叹影像透露的潜台词:现实与历史“擦肩而过”。

两年前,为还北门一个更好的景观,同时整饬周遭空地、打造“北门广场”,高架桥被拆除。《台北城建城沿革》《台北筑城的名人故事》等介绍,“严疆锁钥”的碑刻,据说是“承恩门”瓮城的门额……站在此地,这些元素映入眼中。

提及台北开发史,要追溯到艋舺和大稻埕,福建先民在此落脚,在一片荒泽之上构筑起了台北成为“城”的根基。而台北正式被定性为一座城市,是台北府城的建立。北门的意义不言自明——站在此门下,人们可以体味到台北“成人式”的那一页。

台湾建筑艺术家颜忠贤曾对记者介绍,台北城是清王朝最后一个规划建造的城池。文献记载,1874年,福建巡抚沈葆桢来台巡视,深感台湾的战略意义和列强对宝岛的觊觎。为发展台湾北部和加强台湾防务,沈葆桢于次年上奏朝廷在台北设“一府三县”,并得到允准。

算来,北门于此伫立已130余年。回望宏大的历史,作为台北城“第一门”的北门不只是这个城市的一页记事,不只是这座宝岛的一座纪念碑,更是整个“中国叙事”中不容忽视、不能忘却的一个重要章节。

北门身后就是北门邮局,不远处是台北火车站。文献记载,1885年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在任期间力行发展建设,修建了全中国最早的一段客运铁路,使台北成为全中国最早采用电灯的城市之一。

记者继续台北“串门”之行。走到西门捷运站4号口,见到新造不久的“城市灯雕”,顶上有三个大字“宝城门”——这是西门的旧名。捷运出口的墙上有一个不太显眼的标牌,题目是“走进历史的长廊,领略城墙二三事”。

本被誉为台北“最华丽城门”的西门早就不在,不过与如今北门的寂寥不同,这里人潮如织。最后发现一个路口中央有个基座,但并没有碑。

再往小南门,更是人迹罕至,拱门上铭刻“重熙门”,据说取“盛世兴隆,光辉普照”之意。走到南门,则见“丽正门”的字样。

据了解,台北城当年是台湾唯一的长方形城池,如今已不在的东西城墙各长1236米,高5.4米,厚3.6米,有北、东、西、南及小南5个城门。北门是现存唯一保持建城原貌的清代建筑。原本,除小南门外,其他城门都属于北门式的“碉堡式建筑”,台座由石材交错堆砌,城楼外壁以红砖砌成,屋顶采用闽南传统建筑常见的单檐重脊歇山式。

那段“台北记忆”何以不在?1895年,日本强占台湾,进入台北后为铲除根植台湾人心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开始拆毁城内所有与“中国概念”相关的建筑。在日本人有计划的拆除行动中,台北城失去了原貌。

如今,在台北,除北门基本保留、西门已拆除外,南门、小南门和东门都是复建的。曾在艋舺和大稻埕间的水田和空地上建起的城墙和城门,在现代城市发展洪流里,已变成一种“隐语”。从历史文献字字句句之中,人们可以查到清末台湾民众参与支援建设台北城的辛劳付出。

残存的北门,古老而寂寥。会有更多人“叩响”台北之门,在那几尊残存的台北“纪念碑”前,倾听历史的声音。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台北 台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