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福建:数字技术让古老文物“活起来”

2018年04月26日 10:58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社福州4月25日电(记者 吴剑锋 王妍)战国时期的金首饰、唐代的孔雀绿釉陶瓶、宋代的花边广袖袍……福建博物院内,数字屏幕上正滚动着琳琅满目的文物珍宝,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很漂亮的金耳坠,想不到古代做工这么精细。”福州市民张先生随手点开了一张“金耳坠”的图片,屏幕上随即显示出该文物的年代、规格等信息。

这面可动可点的屏幕正是福建博物院结合互联网技术推出的全新数字展示平台——“魔墙”,能同时满足30名以上的观众手写查阅、搜索浏览。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专属的二维码,通过扫描,游客还可以把心仪的宝贝“带回家”。

“魔墙”上目前展出的是名为“丝路帆远”的文物展。原有的实体文物展览是福建博物院联合沿海7省市45家博物馆,集中300多件文物精品创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联展。如今这个大型展览被移到了“魔墙”上。“观众如果错过了实体展览,依然有机会在墙上‘逛展’。”福建博物院副院长龚张念说。

除了“魔墙”,博物院还搭建了“网上博物馆”“空中博物馆”等,推动古老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博物院正规划建设一处1100平方米左右的“智慧小院”,用于集中展示场馆里的“黑科技”。

“以前博物馆的文物都养在‘深闺’,现在他们可以跟着你回家了。” 龚张念由衷感叹。

在他看来,“智慧博物馆”打破了游客与博物馆之间的时空界限,但这还只是第一步,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就既要让文物信息“飞出大院”,也要让文物内涵“浮出水面”。

2016年,福建博物院引入数字文物地理信息系统,将大数据、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应用于文物研究,如今这一系统已成为考古人员的“左膀右臂”。相比于传统的考古研究,新系统集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三维地理模型和文物专题数据,将文物转化为情景化、可视化的数字形态,文物研究变得更为直观。

“比如我们想研究茶马古道,这一系统可以集中展现同一时期的道路、村落以及山水的分布情况,便于我们从各个角度理解文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楼建龙介绍说。

“让文物背后的故事重见天日”是楼建龙一直以来的追求,在他看来,博物馆除了在传播“广度”上下功夫外,在研究“深度”上也要有所突破,而数字技术让这一过程变得更为高效和智能。

近年来,福建省围绕文物的展示、管理和研究,组织全省博物馆开展数字技术应用,打造了一批“智慧博物馆”。“借此次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契机,我们将继续推动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讲好福建的文物故事。”福建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陈芳昌表示。(完)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文物 福建 数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