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九三学社中央第十七次科学座谈会在南昌召开

2018年05月10日 15:03 | 作者:杨琴冬子 |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网站
分享到: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20180510085208868

5月5日至6日,九三学社中央第十七次科学座谈会在江西南昌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印红分别主持专题讨论。26位来自全国农业、环保、生态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以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乡村环境治理”展开交流讨论,为发展生态农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言献策。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20180510085210150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九三学社缘起与科学座谈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九三学社中央自2014年开始举办科学座谈会,并以此为交流平台,研究科学问题,进一步凝聚社内外力量积极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大农业’问题是九三学社历史上一直关注的重点领域。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林学家梁希曾被任命为林垦部部长,为新中国林业建设作出杰出贡献。棉花专家冯泽芳、土壤学家李庆逵、草原学家洪绂曾等九三学社前辈不断为国家农林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九三学社中央围绕绿色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问题持续调研,提出《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等提案,被确定为当年全国政协大会‘一号提案’。其中,‘建立以绿色生态农业为导向的农业政策补贴机制’、‘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等意见建议,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助推作用。乡村环境治理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跨学科性,需要从政府到民间、从专家到农户等各方面通力合作。生态农业发展要凝聚人心、集合力量,形成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武维华指出。

九三学社中央第十七次科学座谈会是在党派大调研背景下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民主党派中央大调研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的年度重点考察调研活动。九三学社2018年党派大调研聚焦“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本次科学座谈会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环境治理、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为进一步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打下基础。”赖明说。

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20180510085210200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做《作物多样性生态控制病虫害》报告

乡村振兴需要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围绕《作物多样性生态控制病虫害》第一个做主旨报告。“大家还听见过青蛙叫吗?我们老一辈听过,但很多年轻朋友都不知道青蛙是怎么叫了!”朱有勇说,“大量使用农药,维护了作物产量,但也给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带来危机。作物品种单一化不但加大了病虫方向性选择压力,导致病虫害易流行,还加大了农药使用量。”

发挥作物种间相互作用潜力也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李隆关注的重点。适当的作物搭配可以充分利用土壤磷素,降低化学磷肥用量。他举例说明,“比如当玉米和蚕豆间作的时候,当季不需要施磷肥,产量能够达到12吨/公顷;而当与小麦间作时,每公顷必须施用100公斤五氧化二磷才能达到同样产量。建议将豆科作物纳入农业生产体系发展集约化生态农业,利用作物多样性原理,可以达到防治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制度目前存在的短期项目多、长期政策少,原则陈述多、操作办法少,定性目标多,定量目标少等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教授骆世明以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举例。他说:“日本的环境保全型农业’配套了以《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为基础的一系列法规并设定了有机农户认证、特别栽培农产品和生态农户认证。法规定义具有精准性,比如‘特别栽种农作物’是环境保全型农业生产方式之一,在生产过程将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减至当地生产习惯水平的50%以下栽培的农产品。”

土壤是人类生存基本资源,也是农业发展基础。化肥使用直接影响土壤质量,发达国家的农业从化学农业转向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过程中,化肥使用是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季说:“中国化肥消费目前消费量已突破6000万吨,1961-2012年化肥消费模式是增长模式。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化肥消费模式是‘增长-降低’的趋势。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而且正以6.5%左右增速继续增长,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世界规律来看,我国将进入化肥使用由增到减的一个重要历史拐点。”

目前公众对生态农业理解存在窘境,生态农业有“被泛化”的倾向。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院长曹凑贵指出:“相近名词太多,衍生概念不断。目前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名词层出不穷,容易造成混淆。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出一系列推动生态建设的思路和方案。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目标一致,能够实现全产业链循环,具有生态文化和生态美学的特征。”

围绕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提出对策——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如何产业化,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文良提出3个战略阶段,“一是产品与产地环境质量安全要实现综合治理;二是积极促进产业生态转型,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制度建设;三是建立投入过程、生产过程、产品安全、市场流通、全国控制的系统,使有机绿色农产品成为主导农产品。”

生态农业促进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如何破题,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邹冬生提出用生态农业打造乡村特色。“以农户庭院与家庭农场或聚居村组为单元,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废弃物资源化原理与技术,综合治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根据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利用多样化生态模式与技术,创建田园生态保健养生、农耕文化展示体验和绿色食品自主供给等新产业。”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尹昌斌参与起草了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是他关注的重点,他以湖北省鄂州长港镇峒村举例。“长期以来形成的用水方式粗放,使得峒村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我们采取水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用水通过进水管道进入到循环水稻田中,种植水稻和渠内养殖鱼、鸭等,使稻田水不仅能用于种植还能用于养殖,通过水生植物及沟内泥土吸附等净化水质,实现了半封闭的水循环体系。”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关于过去的、而更重要的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九三学社中央人资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闵庆文说:“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和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助于拓展农业功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实现农民就业增收和脱贫致富;有助于农村生态保护,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基于稻蛙共作模式,九三学社社员、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曹林奎提出构建生态农业全产业链。他说:“当前生态农业领域非常关注技术,但是我认为更应关注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集成系统与示范模式。生态农场建设是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之一,是一种源头防控污染的技术和经营体系。建议针对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研究并形成我国各地区特色的生态农业补偿机制。”

围绕有机农业、农业科技、旱地农业等题目,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席运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香宝、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系主任陈欣、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凤民、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黄国勤等分别做了学术报告。江西省科学院院长熊绍员,江西农业大学校长赵小敏,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孔凡斌,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黄英金,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某承,九三学社中央人资环专委会副主任、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利浩,九三学社社员、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喻元秀等参与讨论。(文/图 杨琴冬子)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农业 九三学社 生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