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民建钱学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加强需求侧管理

2018年05月14日 14:05 | 作者:钱学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加强需求侧管理 

□钱学明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走上中高端,需要通过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培养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发展新优势,形成发展新动力。

虽然经过两轮“职教攻坚”,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专业匹配不够、职业技能不足、职业精神缺乏三大难题。

2017年“中国教育小康指数”关于“职业教育最大问题”的调查中,36%的人认为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学生用不上;35%的人认为学生技能不足,不够专业;22%的人认为教育理念跟不上,学生没有职业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的趋利性和学生的盲目性,造成专业匹配度不高。由于职业教育经费拨付采取“补人头”方式,学校往往“什么专业好招生,就设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效益好,就多招什么专业学生”。据调查,广西全区59%的中职学校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74%的高职院校设有“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专业往往是“什么专业好听,就报什么专业”,却不一定符合社会客观需求。

职业教育缺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造成学生技能不足。由于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技能的培养必须紧跟产业需求、进行各个工种的实际操作训练、适应产业不断升级的需要。这就要求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目前公办学校与企业之间,由于利益关系难以处理,很难实现合作。加上缺乏对学生技能培养的有效考核评价机制,学校教好教坏一个样,缺少与企业合作的动力。虽然不少大型企业都有着开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强烈愿望,但没有国家经费支持,企业很难自己出钱为社会培养人才。

学生缺乏职业精神与客观历史条件有关。过去,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劳动力相对富余廉价,大家都不太重视职业技能。同时,应试教育条件下的独生子女,从小缺乏手工劳动训练。职业教育生源普遍文化层次较低,被动选择居多,对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兴趣,难以培养出职业精神。

如果说教育部门是职业教育的供给方,那么掌握全社会总体就业状况、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的人社部门就应该是职业教育的需求方。职业教育存在的上述三大难题,表面上看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实质上是需求侧管理没有跟上,供需双方没有形成相互制约机制,也就无法实现供需平衡。

为此我们应该发挥人社部门作用,形成合理供需关系,促进供需平衡。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人社部门应当做好需求侧管理。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订行业人才需求规划,提出职业教育的招生方向、数量和技能要求。二是评估学生技能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考核学校教学质量是否达标,提出改进和调整要求。为此,要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赋予人社部门需求管理职能,形成供需双方的制约和平衡机制。

建立职业教育“双元”发展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办学要求,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技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需求侧管理,改革经费分配方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开办职业教育学校。坚持同质同价、一视同仁,调动企业办学积极性,发挥其办学优势,让他们愿意办、办得好。完善学校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大学生实训力度,促进人才技能的培养。

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办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接近人的要求不同,职业教育必须接近产业。哪里办得好就应当在哪里办,办得好的地方就要多办。不能片面要求每个县甚至贫困县都办一所职业学校,也不能片面要求每个区域职业教育占比达到一定比例。

弘扬“工匠精神”,从小培养职业兴趣。大力弘扬崇尚实干、耐心执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德国、瑞士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和关键时期。要在中小学阶段开设手工、技工课程,从小培养职业兴趣,为形成“工匠精神”打好基础。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区委会主委)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职业教育 需求 管理 学校 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