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厚植“两山论”的基础支撑

2018年05月14日 14:51 | 作者:张育维 | 来源:求是网
分享到: 

从云南洱海“立此存照”到青海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再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的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如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怎样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零和博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抛开环境谈发展,我们只会自食其果;放弃发展搞保护,前进步伐必然停滞。在保住绿水青山中赢得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交相辉映,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两山论”美好愿景,必须要有强大的制度体系作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一是要用好用活考核评价“指挥棒”。考核评价体系要结合各地实际,充分考虑地区资源承载能力,科学设置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于可能对生态造成损害的经济指标,要慎重对待,必要时甚至可以舍弃。二是要严肃追责保持强震慑。严格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好大喜功、以牺牲环境换取政绩,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终身追究。三是要织紧织密制度体系“防护网”。要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两山论”落地生根,群众主体作用不可或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水源干净、空气清新、食品安全、环境优美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环境保护,不是政府自弹自唱的“独角戏”,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一是着力提升群众环保意识。要用好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的生态智慧,让广大群众明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逐渐实现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让人们更加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着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群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的每一个微妙变化都会牵动人们的神经,成为人们关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改革发展、项目实施、生态建设等要尊重群众意愿,同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畅通监督反映渠道,用群众的眼睛紧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看清生态保护过程中隐藏的瑕疵。三是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引导广大群众参加进来、参与其中,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将环境保护融入到每一个领域、贯穿到每一处细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既不能执迷于旧有开发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也不能抛开发展、只谈保护。只有找准保护与开发的结合点,从制度设置和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上着手,积极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厚植“两山论”广泛而厚重的基础支撑,才能从“零和博弈”的怪圈中走出来,做到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生态 制度 两山论 文明 环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