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资讯收藏资讯

溯古融今说传拓

2018年05月16日 16:4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主讲人简介:

侯军,作家、文艺评论家。深圳市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大学兼职教授。对中外艺术史、书画美学、散文写作及中国茶文化等领域兴趣尤为浓厚。现已出版各类专著10余部,有大型史论专著《中华文化大观》、艺术论文集《东方既白》、散文集《青鸟赋》,以及系列文化访谈《问道集》、艺术随笔集《孤独的大师》等。

侯军

侯军

编者的话:

■传拓技艺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一度成为古人临摹书画的重要方式。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金石学的确立,传拓技艺更为人们复制文字、刻录书籍、文化研究及传播提供了条件,不仅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追捧,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期讲坛邀请传拓研究专家侯军讲述传拓艺术的古与今。

传拓的出现与流传

一张宣纸,轻敷于凹凸有致的器物之上,浸湿打实,使器物上的字形和纹路凸显出来,以拓包(亦称扑子)蘸墨或者朱砂,轻点凸痕,使之完美浮现于纸本之上,这就是传拓。

几乎每个孩子都曾玩过拿支铅笔摹印硬币的游戏吧?对了,那就是传拓的雏形,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复杂,很简单,很实用,很好玩……

然而,就是这种看似简单的古老技艺,曾经担负着记载、复制、传播中华文明的神圣使命。准确地说,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传拓术一直是文明传承的主角,在文献复录、交流和保存等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它身上,积淀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凝结着中华先民的智慧。当此中华文化重新振兴的新时代,回望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技艺,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明确的记载,而浙江温州白象塔出土的活字拼画《观音像》则提供了宋代应用活字的实物证据。无论记载还是实物,都定格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而在宋代之前呢?至少也有10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华先民的诸多文化信息和各种典籍应该是靠着传拓术来复制和传承的———据学术界推测,古代传拓术的发明乃至广泛应用的起始年代,最有可能是汉代。因为正是在汉代,传拓所必需的所有物质条件都配齐了:墨是早就发明了;而造纸术则是汉代的发明,东汉蔡伦将原有的造纸技艺整合提高,形成了物美价廉的规模化生产;恰恰在东汉又出现了由官方核定的儒家经典石刻“熹平石经”。熹平石经的出现对传拓术来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把官订经典由书法大家蔡邕书写成标准版本,镌刻在石碑上,在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下,各地的儒生纷纷前来“取经”,除了抄写以外(抄写难免有笔误和缺漏),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就是“拓”一套原本真迹,携归研读。由此,传拓成了大家必备的“手艺”,传拓术的传播和普及在当时,这是可以想见的。

在史籍中最早出现的“传拓”一词,是在《隋书·经籍志》中。在其注释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至隋开皇元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征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

编辑:杨岚

关键词:传拓 技艺 拓本 金石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