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从远古讲起 169组件文物描绘通州的“前世今生”

2018年05月17日 16:5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16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169组件出自通州的文物集中讲述了通州从远古至明清的历史文化。其中,数十件出土文物是来自路县故城的最新考古发现。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分为“邈远时代”“秦汉变局”“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天庾正供 商贾辐辏”四个部分。首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展览在展示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部分成果、介绍通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将较为全面地展示通州地区作为边陲重镇幽州辅县及漕运命脉的历史地位。

展览第一部分“邈远时代”。这一部分包括两小节,第一小节展示燕文化以前的通州,配合图版阐释通州的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梨园镇半壁店村等地出土的石器包括斧、铲、凿、研磨器等,石器加工工艺包括磨光、穿孔。宋庄镇菜园村还发现了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细砂泥质灰褐陶鬲,其年代属于商周时期。菜园遗址表明商周时期通州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活动并从事农业生产。


袋足灰陶鬲 菜园遗址出土


第二小节展示燕文化,西周初年,召公封燕,燕文化逐渐成为北京地区的主流文化。1981年在中赵甫村西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中型墓葬,出土了青铜豆、敦、鼎、匕、匜、勺、戈、剑、镞、刻镂刀、削刀、车马器、带钩等一批文物,它反映出燕文化时期在通州的发展情况。鼎、豆、壶、匜等都是燕文化的典型器物。


几何纹铜敦(战国) 为中赵甫公社出土战国青铜器。1981年12月,时为通县的中赵甫公社砖瓦厂工人在中赵甫村西取土,当挖到四米深处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这批青铜器出自一座中型墓。墓室遭受破坏,详情不明。该墓所出的漆器全部散失,仅收集到部分青铜器。从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而言,该墓属于战国中晚期,对于研究燕的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战国三犀铜鼎(1件套有附件2)  鼎圆腹,圜底,附耳微外撇,蹄足,盖微隆,中心一环钮,外围三卧犀。腹部装饰蟠螭纹,口沿外侧有秃棱一周,使口部形同子口。盖饰变形的蟠螭纹。匕,大小、形状和纹饰基本相同。为椭圆形,靠柄处向上翘;直柄,上宽下窄,装饰有兽面纹、勾连云纹。匕与柄合铸一体。

盖上卧犀


第二部分“秦汉变局”。这一部分包括两小节,第一小节展示汉代的通州。据史籍记载,最晚在汉高祖十二年,渔阳郡已设置有路县,这是迄今所知的通州城域内行政建置的开始。


西汉陶壶 仿铜器形态,母口束颈。属北京地区出土陶壶中体量较大者


2016年开始的考古挖掘也发现了路县故城遗址。因为配合北京副中心的建设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路县故城,这一工作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这部分展出副中心考古出土的汉代文物。第二小节展示晋代至唐代的通州。这部分实际上是汉代的延续,通州作为中原政权边陲重镇幽州的辅县,与幽州城命运紧密相连。展品不多,主要是晋代墓葬和唐代墓葬文物。


2016年开始的考古挖掘的范围示意图

唐代 鸭形三彩盂


此次展览的第三部分“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辽会同元年(938),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为辽五京之一;金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称中都;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元大都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京师乃天下之都会”。北京城地位的渐进提升对通州的影响巨大。因为城市规模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物资的需求大大增加。通州成为汇集南方漕粮入京的“水陆要会”,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这部分分三小节,第一小节展示辽代给通州带来的一些文化特色,如辽代佛教流行的产物燃灯塔、契丹捺钵文化延芳淀和马镫壶等。


黄釉马镫壶

辽代 佛偈语“法舍利塔”红陶砖


第二小节展示金代时期通州地名上的变化,1151年,金天德三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于潞县城西约八里处,置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这是历史上“通州”地名的出现。1975年通州城关出土了金代宣威将军石宗璧墓。墓志记载,石宗璧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四月四日葬于“通州潞县台头村”。该墓志中明确出现了“通州”一词,是目前为止关于“通州”最早的实物见证。

第三小节讲元代。元代通州成为京师漕运大动脉上的关键之处,北京与通州之间形成了“民有系命,馈饷是倚”的关系。这一部分通过图版展示元代通州运河,同时展示出土的元代瓷器。


元代白地黑花罐

元代白瓷碗


展览第四部分 “天庾正供,商贾辐凑”。明永乐迁都北京,通州再次承担其京师粮食命脉的作用。明代人评价通州称:“国家奠鼎燕京,而以漕挽仰给东南,长河蜿蜒,势如游龙,而通州实咽喉之地,我明之有通,如唐之有灞陵,宋之有卫源,其烦剧一也。”明清通州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漕运重镇,水陆交通要会,对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巨大作用,故而又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流传。这一部分也分两小节,一小节展示明清通州运河情况,一小节展示明清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明清时期通州的繁荣。

明初修筑通州城,在元代通州城的基础上南扩,形成了通州旧城。正统十四年,为了保卫大运西仓,在旧城西营建了通州新城,新旧城相接。嘉靖四十三年,为了加强漕运河仓储的护卫,顺天府尹刘畿修筑张家湾城,城外建有黄木厂及入京大道。


各地漕粮运抵通州后,官府会委派雇佣的经纪人员加以验收。为了防治勒索舞弊等情况发生,制作出密符制度。每一名经纪都有自己的一套密符。此扇使用的方法是:每名军粮经纪在自己验收、转运的漕粮袋上,用上好的“福炭”,根据验粮情况,把自己的符形画在明显位置。监察官员随时抽查袋内的漕粮质量,合格则罢,有不合格的,则对照着粮袋上的符形,知道符名,查处真实姓名,然后按照朝廷规定,予以惩处。


清禅杖形金簪(下) 通县宋庄公社丁各庄大队出土 禅杖是佛门弟子行路时的必备器物。在形制上分二股十二环,二股六环,四股十二环等,分别被赋予不同的佛教含义。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22日。展览期间首都博物馆将配合展览内容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龄层公众的互动活动和讲座,公众可通过首都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了解活动具体日期和报名方法。


编辑:杨岚

关键词:通州 北京城 城市 副中心 文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