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写作与沟通”课是在补齐中文教育短板

2018年05月23日 15:53 | 作者:戴先任 |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在5月17日举办的首场“清华名师教学讲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将在今年秋季入学的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由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刘勇和历史系教授、教务处处长彭刚共同担任该课程负责人。(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之所以引发舆论热议,不仅在于清华大学的名校身份,更在于开设“写作与沟通”类似课程的高校很少。而现实中,大学生写作能力欠佳,这成了普遍现象,所以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开设必修课,就是有的放矢,值得肯定。

大学生写作能力差,早就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诟病。如一篇词不达意、随便堆砌的博士论文,就让作为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评审专家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直接在网上“开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也曾吐槽“有的文学博士竟然连文章都写不好,更别说文采斐然了”。陈众议为此曾在两会上呼吁,教育部门尽快提升中文教育在学校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文学博士的文章写不好,这显得太过荒谬与滑稽。正因如此,那些并非文学、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更令人忧虑。作为中国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中文写作能力应是基本功,这对于写论文,对于与人沟通都大有益处。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育更多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学生们只懂死记硬背,他们或能考取不错的成绩,但这并不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他们读书显得很功利,他们并不会去读经典名著;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更多人陷入碎片化的浅阅读中,而不再有对经典名著的阅读能力与欣赏水平。

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水位”普遍较低,折射了中文教育的缺失。中文是我们的母语,中文教育的缺失是学校教育存在的短板,而很多高校却对此视若无睹,这让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连母语都还不能熟练使用,中文写作能力还停留在“幼稚园阶段”。学校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此次清华大学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是对中文教育的必要重视,是对教育功利化的反拨与纠偏,是对中文教育缺失的弥补,体现了“顶级名校”的责任担当。

此前清华的“会游泳才能毕业”,就引发了公众热议,此次清华又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两者似乎并没太多关联,但其中贯注的都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是对学校教育存在的短板进行必要弥补,也值得其他高校推广。中文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怎能让其成了学校教育的“轻中之轻”?所以,大学要体现“大学之大”,应先夯实中文教育基础。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中文 教育 文教 写作与沟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