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于佳宁:“区块链+”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新路径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于佳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目前,实体经济成本高、利润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现象仍然存在,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仍显不足。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实体经济能够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支撑金融的投资决策。金融机构准确获取实体企业真实经营信息的难度较大,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建立信任的过程较为曲折,对中小微企业授信管理成本和风险溢价较高。只有建立起实体产业经营信息向金融机构准确传递的机制,才能推动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可信数字化”,进而实现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融合”,可以有效解决资金脱实入虚的问题。
实物流,是指实体经济企业实际运行的情况;信息流,是数据和信息;资金流,则代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流转情况。目前,实物流之所以并没有广泛转化为信息流,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并没有办法基于业务的数字化转型获得很大的实际收益,反而要承担信息泄露等一系列风险。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相对迟滞,实物流向信息流的映射存在不完整、不全面、不系统的情况。信息流不够强大,导致资金流和实物流出现脱节,实物流的准确情况无法传导给资金流,导致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不牢、风险较大。
基于区块链系统,数据可以被有效地确权,且数据要被多方验证并不可篡改,可以较为有效地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实现“可信数字化”,从而为金融机构投资、贷款提供大量可靠的基础信息,降低了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风险。
“上链”后的数据能够显著提升实体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实体经济会更加积极地推动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实物流向信息流的映射速度、广度和深度将急剧提升,进一步强化可信信息流,拉近资金流和实物流的距离。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紧密,资金和实体的“触点”将大大增加,实体经济的融资方式也将变得多元化。此外,在这种模式下,也将给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可以有效实现穿透式监管、事中监管。最终,物理世界、数字世界与资金体系的高度连通,实现“三流融合”,进而使得金融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不再出现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的情况,这正是一个脱虚向实的过程。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正是上述逻辑的一种例证。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往往是大型核心企业(大型国企、民营上市公司)的供应商,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往往用不完,资金成本也比较低。在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下,由于中小微企业本身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难以提供完整有效材料证明交易的真实性,同时票据不能拆分,导致核心企业的三级四级以及更往上的供应商无法使用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债权实现融资,只能借贷高成本的资金。
基于区块链的架构,可以实现多方对同一笔交易的共同确认且数据无法被篡改,融资需求发生之前的交易数据可以为需要融资的交易提供强有力的佐证。同时,基于反向保理、债权抵消等模式,可以实现对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债权拆分,并实现顺着产业链逐级向上流转。这个流转的过程,在区块链上实现,则可以确保应收账款债权的真实性。只要一笔交易被多方共识确认为真实,通过授权、链接、映射等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把可信数据实现跨链分享和转移,兼顾数据保护和共享的需要。由于对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债权数据本身是高度可信的,每一环节的真实交易也在链上被验证和记录,金融机构就可以以非常低的风险来给这些中小微企业供应商提供低成本融资,占用核心企业的信贷额度,在债权到期后,核心企业基于区块链上记录的信息,直接把账款支付给实际的债权人。如果再配套上相应的短期周转贷款,那么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甚至可以“秒级”获得信贷资金。
由此可见,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项目上的广泛应用,将成为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实体 企业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