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第十三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聚焦长江大保护

2018年05月29日 15:27 | 作者:王恺强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做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绿色”文章 

——第十三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聚焦长江大保护

记者 王恺强

1

5月24日,第十三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在重庆开幕。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开宗明义:“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农工党中央把“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课题,动员全党力量,集中全党智慧,组织长江流域12个省(市)的农工党地方组织开展专题调研,

5月24日,农工党中央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也将主题确定为“共抓长江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邀请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畅所欲言,深入研讨,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规矩”

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在论坛开幕会上指出,要深刻认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在保护母亲河上出重手显实效。通过抓主要矛盾,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经济带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有一定规矩的发展建设。”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副主委王金南说,目前存在着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加剧,水污染物排放量大,资源开发和保护矛盾突出,长江资源环境严重透支等问题。

王金南认为,需要树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规矩观。具体来说,要在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产业环境准入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立下规矩。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还缺乏法治抓手。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中央常委吕忠梅认为,近几年关于制定“长江法”的呼声不断高涨,但距离形成共识、理性发声尚有较大距离。目前,长江流域功能、利益、权利多元冲突缺乏法律协调机制,传统流域治理体制机制无法适应长江流域治道变革。

“长江立法到了历史最好机遇期。”吕忠梅这样认为。自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她就提出制定长江法的议案。2017年,是她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她提交了一份关于制定长江法的议案,建议将长江法的制定列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

吕忠梅建议,长江法的内容应当以保护优先为原则,设立生态红线、资源底线、经济上限,完善综合决策、协调联动、整合执法、多元共治、责任追究的制度。

协同治理实现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的共识,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和实施,奠定了基调和根本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晓勇认为,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绿色要素流动不自由,绿色主体功能约束不强,绿色公共服务不均等和自然资源环境承载不协调等方面。

黄晓勇建议要加强整体统筹协调,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绿色要素禀赋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优化长江经济带空间整体布局;实现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绿色公共服务平衡化。黄晓勇说:“莱茵河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主要得益于成功的绿色协同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五个关系,其中就有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每个城市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

“城际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提高区域发展质量、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通过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内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长江经济带目前尚未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黄金水道建设的共赢。

为此曾刚认为,要建立长江经济带多方互动合作新模式,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确实依靠创新驱动,推进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计划与行动,加强大城市之间、中心大城市与边缘小城市之间的协同。

生态修复的地方实践

浙江抓“五水共治”倒逼转型、重庆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安徽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统筹保护的创新、上海的“绿色廊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都在为长江生态修复和环保转型做出积极探索。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然而在违法排污、过度捕捞、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等影响下,母亲河已不堪重负。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因其在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被称为“长江之肾”。然而,洞庭湖的生态及环境面临着迅速恶化。

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介绍说,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动湖区绿色发展,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深入实施五大专项行动,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完善治理体系等工作。洞庭湖的11个监测断面水质已从2015年的3个Ⅳ类、8个Ⅴ类全部改善为Ⅳ类。

潘碧灵表示,下一步工作主要是坚持引水、蓄水、活水、清水、防水、节水的“六水”联动,深入推进十大重点领域和九大片区整治,确保洞庭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巡视员、农工党党员钟勤建谈到,四川省坚决落实国家生态战略,着力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思想在四川落地落实。

抓好水污染治理,着力推进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抓好水生态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坚持“不搞大开发”,着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着力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是四川在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面临依然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性监管,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性治理,加强生态系统整体性修复,加强全流域系统性保护上下功夫。”钟勤建说道。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长江 发展 生态 经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