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战理论 统战理论

从无党派人士称谓变化看新时期统一战线事业发展

2018年05月31日 10:13 | 作者:曹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无党派人士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无党派人士的称谓和实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从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贤达到建国初期的无党派民主人士再到新时期的无党派人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变化。

无党派人士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无党派人士的称谓和实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从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贤达到建国初期的无党派民主人士再到新时期的无党派人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变化。

从其称谓的变迁看

(一)从“社会贤达”到“无党派民主人士”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双十协定”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事,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这是首次将无党派人士称之为“社会贤达”。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沿用了这一称谓。

1949年6月19日周恩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指出:“由于当时跟国民党协商时不得不带有若干妥协性,所以在参加旧政协的人中也有不是为民主而奋斗的、由国民党方面邀请的几位‘社会贤达’。这些人后来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参加了伪国民政府。因此,大家一听到‘社会贤达’这个名称就有不快之感,尤其是郭沫若先生就很痛恨这个名称。他在香港同各民主党派首先响应中共去年‘五一’号召的时候,就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他是以参加民主运动的这样一个身份来领头响应的,事实上也的确有许多位这样的人参加了民主运动。在他们诸位到哈尔滨以后,中共跟他们电报磋商的时候,也觉得有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项为好。因为要承认这些不属于各民主党派的先生们过去的确经过了长期奋斗,所以要请他们参加会议。”周恩来提议,要为这些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却为民主奔走呼号的斗士们正名。经会议各方面协商后,确定了其称谓为“无党派民主人士”,新政协会议还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

(二)从“无党派民主人士”到“无党派人士”

无党派民主人士,是对一些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组织而又具有民主运动历史的知名人士的称谓。他们分别在不同领域具代表性,在社会上有较高声望。比如郭沫若、马寅初、张奚若等12人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随着时代变迁,具有民主运动历史的人士越来越少,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具有无党派身份的各方面杰出人才不断涌现,形成了多种称谓并存的局面。除了继续沿用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以外,主要有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等称谓。200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明确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无党派人士,对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取代了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称谓。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也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称无党派人士界别。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出明确界定,无党派人士即“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2015年9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统战工作条例》)将无党派人士定义完善为“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从无党派人士称谓的变迁看,其基本点没有变,就是周恩来提出的:没有参加任何政党的,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和革命建设的代表人士。他们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从其实质的发展看

周恩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指出:无党派民主人士,“他们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他们虽然都没有组织一个政党或者政治团体,但却领导着很大一批民主人士,联系着许多方面的人士在奋斗着。奋斗的结果,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承认和允许在各党派以外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些民主人士也参加旧政协。”他们从事的活动“是一种党派性的活动,只不过有些民主人士没有党派的组织罢了。正确地写出来应该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这是周恩来首次界定了无党派人士的实质:“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领导着很大一批民主人士”,他们具有代表性和党派性。

2005年《意见》指出:“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自身优势,鼓励和支持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就明确了无党派人士的职责也等同于民主党派,延续了对其代表性和党派性实质的肯定。

2015年《统战工作条例》将无党派人士的职责明确规定等同于民主党派,再次肯定了其党派性。《统战工作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无党派人士可以参照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第十二条规定:“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及其他方面的协商。”第十三条规定:“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的主要内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这是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无党派人士的代表性和党派性的规定,不仅传承了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并且对发挥无党派人士在新时期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从其作用的发挥看

民主革命时期,各界人士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格限制,许多仁人志士只能以个人身份从事政治活动,单枪匹马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多种形式的斗争。他们凭着自己的社会声望和感召力,影响和带领着一大批民主人士投身民主运动。他们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比如,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中,无党派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并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和采纳。周恩来评价“始终领导着一支文化大军的郭沫若,在国民党统治下受着严重政治压迫的马寅初、李达,在北平遭到拘捕的符定一,在上海一直奋斗的宗教界人士吴耀宗等,他们虽然都没有组织一个政党或政治团体,却领导着很大一批民主人士,联系着许多方面的人士在奋斗着。”可见无党派民主人士从它产生之时起,就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张奚若,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徐悲鸿,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都是无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程思远、阿沛·阿旺晋美分别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改革开放后的无党派代表人士主要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卫生部部长陈竺(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之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他们发挥的作用都是独特而重要的。

2005年《意见》指出:“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这是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来强调的。中共中央召开的历次民主协商会、党外人士座谈会都有无党派人士参加。无党派人士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界别,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无党派人士是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他们团结领导着一大批人共同奋斗,同时无党派人士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质的民主人士,要高度重视并发挥他们的作用。综观统一战线发展历史,正因为把握好了这些特点,无党派人士的队伍才得以发展壮大,他们的作用才得到更好的发挥。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 称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