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不争不占”见风骨

2018年06月05日 15:07 | 作者:乐其 |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许多革命老前辈都非常注意群众口碑,处处谨言慎行,严格自律。老红军黄火青,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革命前辈。他早年投身革命,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一步步走上高级领导岗位,却一直保持老红军本色,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1999年去世后,他本来可以享受安葬于北京八宝山的政治待遇,但家人却根据他的遗愿,将其骨灰运回故乡,埋在了石鼓山上的一个石缝里,实现了老人家入土为安、叶落归根,又不占后人一分一毫耕地的遗愿。安葬之初,连一块普通的墓碑都没有,后来在当地政府和家乡人民的一再要求下,家人考虑再三,才立下了一块73厘米高的墓碑,寓意老人入党参加革命73年。虽然墓碑的正面只有“黄火青之墓”5个字,背面也只有“红军老战士”5个字,但它却如同一部厚重的书籍,蕴含极为丰富的精神营养;更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天地之间。

“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他生命的内涵,包括长短、活着的方式,甚至结束的方式”,这是谍战剧《风筝》中党的地下工作者郑耀先一番关于信仰的感喟。革命的烽火最能剔除信仰的砂砾,清除忠诚的杂质。作为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红军老战士,黄火青始终不忘革命的初心,不忘那些长眠于征途上的战友,将坚定的信仰融入血液、铸入灵魂,化作为党工作、为民造福的点点滴滴,因而不恋岗位而选择奉献,不图享受而乐于奋斗。即使故去后,也不在八宝山争位子,不在故土占良田,让自己的骨灰埋入山上的石头缝里。这种“不争不占”的精神,正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

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少小离家参加革命的黄火青,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忙于革命工作,很少回家,但他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当他晚年作出身后葬于故乡的决定后,所考虑的是不能为埋坟占用耕地,还说服乡邻们支持自己。这样的选择,表达了一位红军老战士热爱故乡的殷殷之情,也是用最原始、最简朴的行动对故乡的最后回报。正是从故土的“根”中汲取力量,从故乡的“魂”中强壮心志,一位红军老战士的步履才如此从容,背影才如此伟岸,人生才如此绚丽。

立碑之事古来有之。在全国很多地方,至今还能见到遗存的“功德碑”。有的是当地名士乡绅为其“父母官”歌功颂德之举,不乏溢美之词;有的记载了若干修桥铺路、惩恶济贫等善事,为后人所怀念;有的生前没有为百姓做下多少好事,却要欺世盗名,为自己立一块碑,留下的只能是千古笑柄。老红军黄火青不可谓功劳不大、地位不显,却选择身后长眠于故乡石鼓山的石头缝里。一块小小的墓碑,上面什么功德也没记,但黄火青用一生践行党的宗旨的崇高风范树立起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这丰碑是用忠诚、党性以及闪光的人格书写的,是同为民造福、为国奉献桩桩件件实事好事相联系的。所以,这样的丰碑是不朽的,必将被人们永远传颂。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故乡 风骨 革命 黄火 火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