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赵文斌:“德国制造”是如何逼出来的

2018年06月05日 15:32 | 作者:赵文斌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作者:赵文斌

今天,“德国制造”俨然成了高品质的代名词,而140多年前情况刚好相反。

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还是一盘散沙,36个诸侯国林立。在经历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后,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才实现了德国统一。但此时世界市场已被其他强国瓜分完毕,德国的科学技术与英法相比也几乎差了半个世纪。

在夹缝中追求突破的德国人一开始想走“捷径”,即不择手段地仿造英法美等国产品,以廉价冲击世界市场。1876年5月10日,第六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美国费城举行。电话、发电机、冰库车等科技成果琳琅满目,引发一阵阵惊叹声。德国代表团带来的却是一批仿制品,招来一顿嘲笑。

作为博览会的裁判,德国机械工程师若洛克斯对本国商品作出“便宜而拙劣”的评价,并不由得发问:“难道我们国家就要靠这些破铜烂铁作为制造业发展战略?”各国报刊还在醒目位置纷纷报道若洛克斯的相关言论,嘲笑由此扩大到了全世界。

一片嘲笑声中,英国谢菲尔德公司却感到“恨之入骨”。早在14世纪,谢菲尔德刀具就闻名遐迩。然而1885年,谢菲尔德刀具销售量大幅下降。当时的英国首相组织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决定调查刀具生产和销售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谢菲尔德刀具关乎英国的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在于英国人怀疑自己的产品不再具有优势。

1886年1月20日,调查员发现德国索林根城有上百家“山寨”作坊,竟大肆仿造英国刀具,并打上“谢菲尔德制造”的质量检查印章。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先将货品运往英国,再从英国出口到世界各地。模仿产品看起来和谢菲尔德刀具非常相似,但无论是锋利还是坚硬度其实都不能与之相比。

丑闻曝光后,英国企业家无比愤怒,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在给英国女王的报告中,皇家委员会这样写道:“英国政府应该尽最大努力,防止这种故意写错产地的奸诈行为再次发生。”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商品法案》,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在抗议和“白眼”中,很多索林根企业倒下了。德国人没有抗议、没有辩解,而是开始彻底反省: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好质量!他们不再盲目扩大生产,而开始卧薪尝胆,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

在这场质量斗争中,德国的工匠精神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一方面,它和诚实守信、敬业守责的民族精神相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企业大幅提高产业工人待遇。此前,德国工人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很难想象他们一边饿着肚子一边还能有精益求精的追求。钢铁大王克虏伯去英国考察后认识到,必须大幅提高工人福利,让工人和企业目标一致,进而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时至今日,德国蓝领的收入和白领不相上下。

此外,德国还大力改进教育,尤其注重技能培养。1880年,德国开始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制,每个学生要经过3年学徒工式培训,相关费用由政府财政和企业出资。今天,德国的教育收费仍然处于世界低水平,70%的中学生会选择就读职业高校。这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稳定的高技能人才。(赵文斌)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德国 英国 德国制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