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珐琅彩的故事

2018年06月11日 16:15 | 作者:施泳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日,在香港苏富比2018年春季拍卖会中,一件清代康熙御制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以1.4亿港元起拍,最终以2.39亿港元(含佣金)的价格成交,刷新了康熙官窑瓷器的拍卖成交纪录。本刊特为您详解珐琅彩的故事。

清康熙御制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

清康熙御制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

康熙皇帝与珐琅彩

在2018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创拍卖纪录的清代康熙御制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的直径为14.3厘米,以粉红色釉作底,以五瓣花朵式开光,内绘花卉,色彩艳丽,笔触细腻。碗底有“康熙御制”四字二行粉红色楷书款,加双方框。

珐琅,实际上是覆盖于金属器物表面的玻璃质材料,主要的化学成分是硅酸盐物质。人们使用珐琅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古埃及就已经出现用珐琅作装饰的器物。

据了解,画珐琅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的法国,即在玻璃料内加上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并用油调和后成为珐琅料,用来装饰金属器物,并取得油画般的效果。

画珐琅技法可以用来装饰不同种类的器物,会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如果用在铜胎上,就是铜胎画珐琅(即“景泰蓝”);如果用在铁胎上,就是铁胎画珐琅(即“搪瓷”);如果用在瓷胎上,就是瓷胎画珐琅(即“珐琅彩”)。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法国传教士洪若将铜胎画珐琅器物进贡给清朝,康熙皇帝被深深吸引并决定把这种技法移植到瓷器上,成为“瓷胎画珐琅器”。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康熙皇帝责令法国传教士马国贤、郎世宁在宫内督理试制,经过30多年的反复试烧,最终在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烧制成功。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派遣使臣嘉乐主教来到北京,就“敬孔敬祖”问题与清朝政府进行谈判,即中国的天主教徒是否要敬拜和祭祀孔子与祖先。

康熙皇帝先后13次接见嘉乐主教,礼遇不可谓不隆重,但在“敬孔敬祖”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无论如何不肯做出任何妥协,并且向嘉乐主教明确表示“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嘉乐主教无功而返,回到欧洲。

康熙皇帝在罗马教皇使臣嘉乐主教到达北京后,曾经特意在皇宫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在宴会上康熙皇帝向嘉乐主教展示了数件内务府造办处刚刚制作完成的珐琅彩瓷器,这些制作精美的珐琅彩瓷器让嘉乐主教赞叹不已,惊奇万分。

嘉乐主教返回欧洲后,向新任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三世汇报了此次中国之行,在这份拉丁文本的报告中记载有嘉乐主教在北京所见到的珐琅彩瓷器,这份报告目前还保存在梵蒂冈罗马教廷的图书馆内,这是西方文献对康熙珐琅彩瓷器的最早记载。

由于康熙珐琅彩瓷器是模仿铜胎画珐琅(即“景泰蓝”)烧制而成,所以其釉色纹饰与同时期铜胎画珐琅器物非常相似,色调浓重艳丽,多以蓝色、黄色、红色、紫色等为底色,然后绘画纹饰,以花卉纹居多,如牡丹、芍药、莲花、梅花、菊花、月季、宝相花等,并常以开光技法绘画纹饰,使得纹饰更加鲜明,花蕊内还用篆书“万”“寿”“长”“春”等吉祥用语,寓意“万寿无疆”。造型以小件器物为主,主要为瓶、盒、盘、碗、杯、壶等,其中以碗的数量较多,而瓶的数量则非常少见。款识多用胭脂色或蓝色珐琅料书写,个别器物底款为刻款,一般为四字楷书“康熙御制”,多写在方栏或双圈线内,字体结构严谨。

编辑:杨岚

1 2

关键词:珐琅 康熙 瓷器 花卉 珐琅彩的故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