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关山月与许钦松交往二三事

2018年06月19日 15:17 | 作者:张健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日前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览集中展出许钦松100余件山水画代表作品,其中包括巨幅山水、写生小品等,集中展示了其近些年来的学术和创作成果。

在展览现场,笔者与当今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许钦松谈起了他与著名画家、他的老师关山月之间的交往故事。

岭上游云,中国画,许钦松,2011年

岭上游云,中国画,许钦松,2011年

从小临摹《芥子园画谱》的许钦松,从小学时开始学习国画。18岁时,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他被广东省文化厅调入展览办公室,负责书协、美协、影协的展览工作。

这时,他有机会接触华君武、蔡若虹、刘开渠、吴作人、李可染、刘海粟、亚明、李桦、古元、罗工柳等著名画家。这期间,他一直没有放弃国画的学习。

1979年,许钦松调入广州画院,关山月时任院长。这时,许钦松与关山月有了深入的交往。

对许钦松而言,此时的关山月不仅是领导,还是恩师,一件事情他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关老出版了一部山水画集。许钦松不好意思直接索取,只能趁补发工资的时候买了一套。

关山月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感动,很认真地为他签名,还有感而发写了一大段文字。更令人感动的是,许钦松结婚的时候,关山月专门创作了一幅《双清图》作为贺礼。

要知道当时关老的画一画难求,关老的器重与关爱,令许钦松非常感激,一直铭记在心。尤其是关山月劝他多出去写生,使他终身受益。

1989年,许钦松在中山图书馆做个展,都是山水画。画展当中,关山月来看,临走时特别拉着许钦松说:“以后画山水啦……”言下之意是许钦松山水画得非常不错,应该以此为主项,继续发展。

虽然当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关老的肯定坚定了他对水墨画的信心。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是两人关系非常密切,从来没有一个弟子像他一样近距离学习。

许钦松与关山月相处20余年,既有师徒之谊,也有父子之情,关山月对他非常信任。

关山月擅画红梅,一直希望能去台湾办展览,许钦松等人曾帮忙筹措。当时,去台湾需要通过香港办手续,申请表格需要填写党派,工作人员建议关老不填党员身份,如果填了很可能批不下来。但是等关老交上表格的时候,上面赫然写着中国共产党员:“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党员,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呢?不让去就算了。”结果这个展览果然没有办成,成为关山月的一个心结。

2000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关山月梅花艺术展”,后来展览又转到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览开幕那天,关老心事重重地把许钦松叫到身边:“我的梅花展,还是要去台湾啊。还有山水画,还没去欧洲展。”

一个星期后,关山月带着遗憾离世。

带着关山月的嘱咐和期待,许钦松在山水画领域探索颇深,也相比前人有了很大的改变。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山水画一直秉承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思想。笔墨是中国画最本质、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部分。过去的笔墨观强调的是一笔一画的书写性,或者“书画同源”的艺术观,古人笔墨观的落脚点是技巧、思想、感情相融而成的“小笔墨”,是一笔一画的个体语言汇集、交汇形成的语言系列。

许钦松表示,为了表现出自然、山水画的崇高性,他回归到山水画最初的状态,远眺宇宙和自然,人类站在此岸,远望彼岸,人力所不可企及的精神圣地,二者形成这样的一种对比、对应的关系。许钦松由此形成的“大山水观”,从视角、笔墨、技法等多个方面诠释他对于现代山水画的思考。而他把笔墨语言推及到精神层面的高度,开始提倡“大笔墨观”。

在他看来,“大笔墨观”表现的是一种画面,“大的线条起伏的变化,就如远眺万里长城在山岭中起伏的线条,它的一砖一石,就是小笔墨。”

还有另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故事。1996年,许钦松到尼泊尔出国访问之时,曾在直升机翱翔于尼泊尔上空,俯瞰雄伟壮观、气势撼人的雪峰。这令他记忆尤深。

“雪峰那种连绵万里、磅礴的力量和撼人的气势,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启迪。”相比古人的山水画而言,今天对宇宙、地球、自然的认识也大为改观,人类登陆月球、登上太空,宇宙研究不断进步,宇宙观的进步,对于山水的认识范围已经超越了古人对山水画的认知范畴。

“我们观察自然的角度和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能够在很高很广的视角观看,很多图像进入视角。”与此同时,绘画的欣赏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观看山水画已经在美术馆这样庞大的空间中发生,人们的欣赏角度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作者系吉林省公主岭市政协副秘书长、吉林省政协书画院院士)


编辑:杨岚

关键词:许钦松 关山月 许钦松山水画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