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防治慢病如何借力医联体

2018年06月25日 10:44 | 来源:健康报网
分享到: 

据估计,未来20年,40岁以上的中国人中,慢病病例数量可能会翻倍增长。在近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的“以人为本的中国整合医疗体系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慢病时代的医联体建设,探讨医联体建设在慢病防治方面的有效运用。

发挥好整合资源作用

“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是重大难题,必须探索中国解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上下医疗资源的协同与整合作用,而医联体建设就是通过不同机构的医疗资源整合,逐渐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从而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卫学院院长刘远立认为,须更加系统、深刻地认识到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使医联体打造的服务共同体边界不断向外扩张,让医联体在慢病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改司改革指导处副处长周小园表示,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要参与到慢病一体化管理的进程中来,建立以慢性病患者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单位,个人、家庭、机构多方参与,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防治结合、资源共享的服务协同机制。

完善服务网格化布局

官方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均参与医联体建设,实现了全覆盖,1021家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也加入医联体,同比增长43%。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指出,医联体建设目前缺乏统筹规划和利益共同体机制。

焦雅辉表示,加强医联体建设的统筹规划,应完善医联体服务体系网格化布局。以香港为例,香港的医联体建设以7个网格为基础,网格内分别有牵头大医院、慢性病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居民的一般诊疗和健康管理在单一网格内实现,特殊、重大疾病诊治则可以跨网格进行。在此过程中,网格内所有居民的健康管理交给医联体负责,大医院起技术指导作用,基层卫生机构当好健康守门人,居民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需求进行自由选择,有效地实现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

新机制引导功能定位

焦雅辉指出,医联体建设应重点完善补偿与支付制度,推动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细化完善内部管理措施。她认为,深圳“罗湖模式”通过创新补偿和支付制度,建立了医联体的利益共同体机制,值得借鉴。

自2015年起,罗湖区成立医院集团形式的紧密型医联体,以医保基金支付改革为突破口,引导控制医疗费用和加强预防保健工作。深圳市疾控中心主任夏俊杰表示,医联体建设可以通过支付和补偿机制的引导,整合医联体内医院的功能定位,从而实现医、患、医保、政府四方利益和目标趋同。

夏俊杰认为,未来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可简化为三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与设备购置费由政府承担;基本公卫费用由政府承担;医院医务人员的基本工资部分由政府承担,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工资由政府全额保障,“总额包干、结余留用”的结余医保经费可用作医务人员的劳务费用或奖金。而对支付方式则采用预付制为主的复合支付方式:对基本医疗服务按人头付费,由医保机构向结算单位(医联体或社区卫生机构)结算,而对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三级医院)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社区卫生机构参与医保经费使用管理把关。通过以上机制,让医院、社区卫生机构、居民、政府和医保部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引导居民有序地诊疗,并实现预防保健和居民健康管理高效运作。(记者 于梦非)

编辑:赵彦

关键词:防治慢病 如何借力医联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