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孙壮志:如何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

2018年06月27日 14:46 | 作者:孙壮志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作者: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上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孙壮志

日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中国青岛成功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

12974384_573319

“上海精神”诞生于上海,是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时由中国领导人总结提炼的、指导上海合作组织实践的基本准则与核心理念。“上海精神”包括20个字: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上海精神”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提出新型合作观念

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对新时期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倡导,即五个新型合作观念(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其中,有关互惠互利共赢的新发展观,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外交理念是相通的;由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构成的新安全观,由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等构成的新文明观,由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构成的新合作观,以及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进一步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的世界眼光和上合组织的责任担当。

当今世界,局势变化非常快,有两种潮流、两种力量在博弈。一些国家逆潮流而动,不放弃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文明优越等旧有观念和做法,导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中国和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主张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主张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要以合作促安全,实现普遍安全,实现区域融合发展。“上海精神”代表时代发展的潮流,必将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响应。

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

作为指导国际合作、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上海精神”是中国提出来的重要外交理念。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战略调整也会影响“上海精神”的内涵升华。具体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原则。习近平主席强调,上海合作组织走的是一条建设性伙伴关系的道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不是盟友关系,而是伙伴关系。这体现出一种新的国与国合作模式,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

第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给世界提供的一大公共外交产品是“一带一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共商共建共享,可以进一步扩大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此过程中,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多极化的重要支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坚持“丝路精神”体现的新原则。“丝路精神”被中国领导人概括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和“上海精神”在理念上是相通的,提倡的原则是相似的。无论“上海精神”还是“丝路精神”,最终目的都是要打造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开创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增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动力。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合作组织和G7集团是两种不同的合作模式、合作平台,秉持不同的合作理念,也导致不同的结果。G7坚持传统的区域合作方式,过分看重国家之间的狭隘利益;而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海合作组织更有效率,也更具生命力。

缩小发展差距 超越文明冲突

上海合作组织是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和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的20%和40%。上海合作组织拥有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并同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但要看到,上海合作组织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外在挑战。内部方面,主要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差异,要解决不同阶段的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繁重任务。同时,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一些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悬而未决,会对地区稳定、地区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下,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多边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既要看到机遇、坚定信心,也要承认和尊重差异、认清风险和挑战。要以“上海精神”与新的合作理念为指导,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超越文明冲突,促进共同繁荣。

例如,政治上要团结互信;安全上要强化执法安全、维护信息安全;经济上要实现战略对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上要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媒体领域的合作,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网络,等等。这里面,中国在人员培训、机制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已规划或出台了明确举措,体现了中国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有力支持。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上海精神 上海合作组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