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该给“快乐”的大学合理“增负”了

2018年06月27日 17:44 | 作者:熊丙奇 | 来源:中国科学报
分享到: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强调,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是对当下中国畸形教育现状的很好总结。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沉重,而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不再努力学习,甚至“混日子”。对此,教育部长提出除了要求大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还必须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和办学制度,实行“严出”培养模式。

QQ截图20180627174616

我国当前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学的质量要求不严。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由于考进大学就能“顺利”获得文凭,因此存在学习学到高中毕业就结束的问题。很多学生把高考升学作为“终极学习目标”,在中小学特别勤奋地学习,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分数,进入好的大学,并非培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而到了大学,由于已完成升学任务,失去进一步奋斗的动力,浑浑噩噩。形象点说,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就过起“养老院”般的生活。

与国外学生在意接受怎样的高等教育相比,我国学生特别在乎被录取,认为被录取就意味着成功。这也是很多中小学校和家长的观念,把考上名校视为成功,不再关注学生上大学后的进一步发展。包括重点大学在内的学生,大多可以轻松毕业,这使我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国际竞争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质疑。

有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优势在于生源,而非教育质量,即在国内可以招不错的生源,但是教育质量堪忧。从2003年起,我国就存在就业难问题,而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培养的学生没有个性、特长,缺乏创新创造能力。有些大学生只是有大学生身份的“假大学生”。

大学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我国部分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没有清晰的办学定位,办学存在功利化的问题。不少大学考核教师,用的是能展现办学成果的论文、课题、经费等指标,这引导教师把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而不是人才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要求高校建立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制度,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制度在有的学校尚未建立。在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的办学环境中,老师投入教学精力不够、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习就毫不奇怪。

其次,我国大学对学生实行计划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管理,这让大学没有竞争压力,也很难淘汰学生。在美国,大学实行自主招生、自由转学制度,一名学生可申请若干所大学,拿到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这迫使大学必须以教育质量和教育声誉吸引学生选择。同时,在学生求学期间,如果对学校、专业不满意,还可申请转学,与之对应,大学也可淘汰达不到学业要求的学生,新生留校率和毕业率是评价美国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有的高校也开始淘汰不合格的学生。但是被淘汰的学生却遭遇质疑,因为学生是参加高考被录取的,被淘汰后,如果要继续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这和美国可再申请大学完全不同。由于淘汰学生没有畅通的机制,因此不少学校也就实行“宽出”,免得给自己惹麻烦。近年来,不时有大学教授撰文抱怨,自己要严格要求学生,学校却要“放水”,大学里有不少学生轻轻松松就能获得学分的“水课”。

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并不是给大学生提出额外的要求,而是实现大学育人功能的基本要求。大学实行“宽进严出”或“严进严出”的培养要求,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为此,必须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办学制度改革和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我国要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教育贡献实行专业同行评价,这才能让大学办学回归育人本位。与此同时,我国要继续推进升学考试制度改革,要探索学生和学校持续双向选择的招生、培养机制,不能再一考定终身,以一次考试决定录取,以录取决定学生的身份,以身份决定社会地位和就业。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大学 学生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