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点聚焦点

陈宪:多元优势转为创新优势的“加速器”

2018年07月10日 15:19 | 作者:陈宪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陈宪

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上海承担新时代新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城市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

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强调的就是城市能力。对于全球城市而言,城市能力主要体现为:作为“城”,重要的能力是治理能力,即具有相对完备的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的手段;作为“市”,重要的能力是资源配置能力,即具有在全球范围集聚和扩散生产要素、生成和策源现代产业的市场体系与基础设施,包括硬件(交通、通讯等)和软件(制度和文化)意义上的基础设施。

动态地看,城市能力集中表现为自我更新能力。它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发新的要素和产品、服务,为城市劳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为城市居民创造美好生活。因此,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能力,尤其是城市的自我更新能力。

在近代人类社会产业演进的过程中,纽约和伦敦都是从制造业起步的。尽管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英国,但因为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却在美国,纽约制造业的规模和能级曾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那么,今天的纽约和伦敦又是以哪些产业示人呢?不约而同,纽约和伦敦都在发展可能会被称为“第四产业”的、以满足人们精神性服务需求的产业。从市场演进的视角来看,伦敦和纽约先后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这里,“中心”最主要的意思就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意义上,金融市场及其体系或者说金融业集中体现了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当然,全球城市金融业的发展,不是仅以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个指标表现出来的,而要由市场体系的相对完整、交易规模的持续提高,特别是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来加以表征。

信息业曾经被称为“第四产业”,但最终信息技术制造归为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归为服务业。在这一大背景下,关于“第四产业”的解读,事关对全球城市自我更新能力的认知。一般来说,农业和制造业主要满足人类的产品需求。现在所说的服务业,主要满足人类的物质性服务需求以及部分精神性服务需求。根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后服务业时代必然会有新兴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目前来看,这个新兴产业将是满足人类精神性服务需求的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已依稀看到了这一迹象。于是,就有了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说法。

一如后工业时代,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统一到服务经济那样,后服务业时代的主导产业怎么概括恐怕还需要时间。不过,不同于三大产业的新兴产业已现端倪,是一个可以基本判定的现象。全球城市以其卓越的自我更新能力,已经在满足人类精神性服务需求的新兴产业中谋篇布局。

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也在悄然发生革命性变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所涵盖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新动力,全球城市在两个方面崭露头角:一是智慧城市的发展,全球城市必须是智慧城市; 二是关键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引领,如人工智能算法领域的伦敦现象。

就上海而言,我们当然具备成为全球城市的基础性条件。这些基础性条件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演化为多元优势。

第一,经济优势。上海是中国目前唯一的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而且有着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装备制造和先进制造是上海的产业支柱;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70%,彰显上海强大的城市功能。

第二,金融优势。在上海,国内外金融机构云集,各类金融市场齐聚,它们的资产总额和交易总额均高居国内城市榜首。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排位中,上海跃居第6位。

第三,科技优势。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级“大院大所”为代表,上海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在公共研发转化平台和科创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应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方面,上海也有抢眼的表现。

第四,人力资本优势。上海有多家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可以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上海依托综合优势,继续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青睐的目的地。

第五,区位优势。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是中国最大的口岸城市。富庶的长江三角洲是上海发展的广阔腹地。

第六,文化优势。上海因开放而起而兴,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形成了勇于创新发展的优质基因。

第七,治理优势。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上海的城市治理历来独树一帜、有口皆碑。

在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进程中,如何将这些多元优势融合于创新优势,并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新经济的优势,进而提升城市自我更新能力,事关上海的可持续发展,事关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目标的实现。其中重要的是培育转化的机制性力量,即市场主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力量。为此,需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即“放管服”,不断提高政府效能的改革。同时,要构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平台、新机制。

调研结果表明,针对形成创新优势的需求,建立跨职能、跨部门的协调机构,有助于将上海的多元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推动这些平台、机构和机制的互动与融合,有助于形成上海独特的创新优势。上海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金融优势、治理优势和文化优势等,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其中加强有关公共服务及其平台的建设,是将上海的多元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的“加速器”。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城市 优势 上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