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凌锋委员:因为“用心”,医学才有温度

2018年07月18日 09:16 | 作者:凌锋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彩C2018-07-18zx501_P_1_372_608_1318_1135

在我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字———“用心”。这是我国著名书画大师饶宗颐先生90多岁时给我题的字。我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字,是源于“刘海若事件”。

2012年,我们救活了刘海若。我并不觉得这件事有什么特殊,但是媒体记者对此事非常关注。很多记者打电话问我“靠什么救活了刘海若”,这也促使我去思考和总结。实际上,我们的团队并没有灵丹妙药,只是在救治的过程中格外用心,并坚持了整体自洽的理念。

做一个有人文精神的医生

在“刘海若事件”后,“用心”这两个字就扎在了我的心里。但对于医生来说,如何才能做到“用心”呢?

我们看到,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后,会有公安部门介入处理。但是从医生的角度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够温暖?如果不够温暖,医闹可能就难以杜绝。我处理过很多医闹事件,然后发现,有时候只是因为医生的一个眼神、一句话,甚至是一个举动,患者就受到刺激进而作出难以想象的举动。这也让我意识到,做一个温暖的有人文精神的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怎样培养医生的人文精神呢?2011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的一次医学人文研讨会上,韩启德院士向全国医务界推荐“叙事医学”(“叙事医学”旨在训练医生如何见证患者的苦难,并能将疾病的全貌娓娓道来。编者注),希望从医生做起,做有温度的医生。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叙事医学,自此觉得找到了一个推动医学人文的抓手。

目前,我国医生的人文教育是有所欠缺的。医学生到医院实习,大都想着学技术,人文教育则被冲淡了。而要强化医生的人文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尤其是毕业后的7年,是一个医生技术、经验和人文精神定型的关键时期。如果年轻医生技术练好了,人文精神也具备了,那他一辈子都是一个好医生;如果只是技术提升了,而人文精神这块儿缺失,他就会是一个冷医生。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医生技术越强就越高冷。这是很危险的。

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在主管全国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时,就强调“人文是必修课”,而且实行“一票否决制”。

从2012年起,我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就规定所有年轻医生,包括住院医生、进修医生、研究生都要写叙事病历,每人每月一篇。带着这样的任务,我们的医生就会在诊疗时多留心问一下患者,家庭怎么样?经济状况怎样?亲戚朋友怎么样?得病痛苦的状态怎么样?一开始,很多年轻医生是被逼着去写,但写着写着,这些温暖的东西、人文的精神就扎进了他们的心里。

迄今为止,我们科室的医生已经写了2000多份叙事病历,每一篇都让人感动。我们把这些内容进行汇编,马上要出一本新书,书名就是《用心》。在这些叙事病历中,手术前那严谨缜密的分析,手术中那一刀一剪的精确,手术后那无微不至的观察,决策时那设身处地的思考,无不体现着医生的人文精神。这里,我还想从中选一个医生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医生的最高境界是做良心手术

鲍遇海主任的手术做得非常漂亮,他是我们科里所有年轻医生心目中的“大神”。

他曾经做过一台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手术做完后,助手看了一下说,“差不多了,咱们可以收场了”。可是,鲍遇海主任不理会,他仍拿着10厘米长的钻在两毫米大的骨头缝里一点点地磨藏匿于角落的少许肿瘤。整整花了70分钟的时间,才把那半个指甲盖点大的肿瘤清除干净。很多人不知道,在手术接近尾声时,这70分钟对于主刀医生来说,是一种毅力和体力的极大考验,更是对医者良心的一种考验。

常规来说,这种手术在切除大的肿瘤后,骨头缝里的这点肿瘤很难切除干净。但这一点点的肿瘤恰恰是肿瘤复发的种子,要不要把它清除干净,完全在于医生自己的良心。但是,鲍遇海主任做到了。

鲍遇海主任还给一个17岁的孩子做过听神经瘤手术。这个神经瘤有5厘米大,要切除这个肿瘤,同时又要保护面神经,是非常困难的。他为了保护孩子的面神经不受损伤,采取了一个特殊的体位——半坐着,双手高举着,在显微镜下轻柔地操作,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面神经。这个动作,他坚持了整整3个小时。他说:“这么大的听神经瘤,假如术中面神经损伤,孩子术后会面瘫,这样的结果尽管遗憾,但全世界的神经外科医生都不会责怪我,因为太难了。但我的内心,是把患者当做我的儿子来看待的。”

因此,鲍遇海主任也常常说,医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合格手术”,而是“良心手术”。

但是,鲍遇海主任主任也有自己的失误之处。他曾经信心满满地做完了一台手术,可术后不久患者就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挫折。在那之后的5天,他头发凌乱,胡子拉碴,面色灰暗,眼睛血红,眼神暗淡而绝望,才几天光景,就被折磨得几乎没了人形。

事后,鲍遇海主任反省说自己过于自信,没有把5%的可能造成脑水肿的风险充分估计到。他为此非常自责,在跟科室的医生说这件事时,泪如雨下。

感动,源于内心温暖

还有一个故事也很温暖。张鸿祺是我们科室现任的主任,他曾经接诊了一个急诊患者,叫多吉措,一个在京打工的藏族姑娘。马上要做手术,时间非常紧急。然而,陪她来的不是家属,不能进行术前签字。张鸿祺就给她的父母打电话,可她的父母不会说汉语。最后了解到多吉措有个姐姐在深圳,张鸿祺就给她姐姐打电话,可对方认为他是个骗子,不理他。但是,张鸿祺没有放弃。他拿起手机,给多吉措拍了张照,又拍了张医院的照片,一起发给了患者的姐姐。多吉措的姐姐这才相信,在手机上给签了字发过来。

面对这样的难题,也许有医生会说,家属签字后才能手术,这是法律规定,我们不能违法。当可以得过且过的时候,很多医生不会努力想办法去救治患者。但如果我们的医生把帮助别人视为己任,此时人性的光芒则会照亮你的心扉,启动你的智慧。你会想尽一切办法跟家属或患者沟通,既抢救了患者,又完成了必要的法律程序。

张鸿祺主任还治疗过一个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的患者。这个患者手术前就已是半瘫痪状态,做完手术后,就完全截瘫。实际上,对于这种病,世界上没有医生能治好。但张主任仍是耿耿于怀。在了解到患者的哥哥是智障,全家几乎是靠爸爸挣钱的家庭状况后,张鸿祺主任就竭尽所能地帮助她。为了让她学习知识和技能,能开始新的生活,张鸿祺主任给她买轮椅,帮她联系校长,并资助她上职业学校。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相信这些故事不只是感动了患者,也感动了我们自己,而它们都源于医生内心的温暖。正因为有了医生的温暖,医学才有了温度。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

编辑:赵彦

关键词:凌锋 政协委员 宣武医院 刘海若事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