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读懂老农朴实“谢礼”背后的期待

2018年07月23日 15:16 | 作者:刘天放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7月20日,湖北恩施。建始县一位67岁的村民为支教大学生们送来自家种的蔬菜,熏制的腊肉、土豆粉,感谢支教学生的付出。大学生高婷称,感谢村民们的体谅。(7月22日澎湃新闻)

该视频的场面十分感人,一位老农身背一些自家产的蔬菜、腊肉、土豆粉,前来感谢支教的大学生。这位老农看似平和,可脸上却流露着期待的神情。留下东西后,老农平静地离开。其实,不用再讲任何感谢之类的话,那饱含谢意的“佳肴”,已经说明他们对支教工作的态度。而这位老农的举动,其实也代表了那里所有农民的心愿。

众所周知,在我国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教育还不够发达,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还很匮乏。而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其他群体前去支教,就为那里的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些农民正是看到支教带来的好处,给自己的后辈提供了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才会默默地献上“谢礼”,以感谢支教人员的付出。

正如支教大学生高婷所言:“我觉得他们都非常的好,也非常热心,很感谢他们。我们来这边也是为他们付出,他们也很体谅我们,也很感谢我们。”是的,正是支教人员为他们的付出,这些朴实的农民才体谅支教者、感谢支教者。可是,“谢礼”的背后还有深深的期待。是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是想让他们的子孙,都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出田野、走出贫困,奔向更好明天的渴望。

遗憾的是,想到偏远贫困地区工作且长期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能在那些地方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显得弥足珍贵。而如今,别说是立志扎根农村,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人不多了,就是临时去“支教”,也显得不是特别积极。其实,支教只是暂时性的,并非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支教也能帮助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拓展视野,把一些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到那里,进而使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的路径拓宽。

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有多落后,日前的一条消息就能说明。小刘是一名考过三支一扶支教的老师,她被分配到当地一个偏远山区的小村学校教书。该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她本是语文老师,却被要求负责两个年级的全科教学,一个五年级,一个六年级。村里人少,五年级的班只有10来个,而六年级那个班只有两名学生。小刘把一下子带两个班的全科视为一种锻炼,为此全力以赴。但这股燃起的满腔热血在与乡村孩子的接触中逐渐消磨殆尽。她带的6年级期末考中总共就两个人,但数学最高才22分。

这不是说小刘没有教好,而是那里的孩子基础太差,偏远地区的孩子更是。他们从小接触教育的机会本来就很少,而且,不少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一有空都在田地里忙活,更本无暇顾及孩子学习,久而久之很多农村孩子眼中学习就变成了“鸡肋”。而即便有些农村孩子父母在其身边,但教育理念的落后,设施的匮乏,师资水平不达标,又如何使孩子们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像这位67岁村民,为支教大学生送来“谢礼”,不正是他们渴望优质教育资源再多一些,孩子们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吗?其实,国家一直在采取一切措施弥补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如轮岗、支教,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等。日前,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发挥优秀退休教师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这尚属于“权宜之计”,还是在提高待遇、留住人方面再下功夫,而这需要拿出更大勇气来。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支教 教育 老农 谢礼 期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