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党派声音

三位民主党派成员获鲁迅文学奖

2018年08月17日 10:51 | 来源:团结网
分享到: 

三位民主党派成员喜获鲁迅文学奖

7个奖项、34件作品、3位民主党派成员,日前揭晓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再次带给广大民主党派成员一桩惊喜——民盟盟员马金莲的《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和民进会员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获得短篇小说奖,民进会员李修文的《山河袈裟》获得散文杂文奖!

啥也别说了,大家先和团结君一起向获奖作家们表示祝贺!!!

鲁迅文学奖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设立于1996年,是中国四大文学奖之一。

三位民主党派成员的作品从1373篇(部)符合参评条件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获得鲁迅文学奖桂冠实属不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三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吧~

马金莲和《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

  


马金莲,1982年生,宁夏西吉人,民盟盟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获得者,先后创作大量中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河》获2013年度中篇小说评选第一名,被誉为当代《呼兰河传》。出版有中短篇小说作品集《父亲的雪》《碎媳妇》。长篇小说《马兰花开》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8月,凭借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豆瓣评分:8.3

《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收录于马金莲的同名短篇小说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作家从长年生活的西北乡村汲取创作灵感,用质朴、细腻的笔触,再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回民家庭的生活往事,深入刻画了回族女性与儿童的形象,展现彼时家庭、家族间的亲情、生存的艰辛和宽厚忍耐的民族性格,显示出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乡村记忆。

评论家称其延续了萧红的文脉,用深情的笔调怀念那个已经远去的岁月,用细腻、质朴的笔触书写生活中那些让人动心的细碎鳞片,并将之慢慢地咀嚼,在纷扰繁复的表象之下,探索人内心深处的温情与良善。鲜活富有个性的语言通过细节让时光流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侧面和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平民的生活状态。

获奖者说

得知获奖确切消息后,内心交织着喜悦和酸楚。文学带给我的丰足和幸福,实在是大过了付出的汗水和艰辛,所以一直舍不得丢下。生活考验最严峻的那些年,我咬着牙扛过来了。如今也还是艰难,工作、家庭、孩子,一系列的琐事抢占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能分配给文学的时间还是太少,但还是坚持着。

埋头读书,静心思考,安心写作。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80后”作者,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呵护,他们像呵护一株草木幼苗一样呵护我。拿什么回报这样的恩与情?唯有继续写,用心写,倾注生命的精华去写,用作品呼应关注自己的目光。以后的日子我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像西海固的草木一样,把根扎在泥土里,向着阳光和天空的方向,努力向上生长。

篇目试读

羞脸鬼,羞脸鬼,端个瓦盆要浆水。

这是我们编的顺口溜儿。

快做晚饭的时候,二奶奶来了,她个子小腿短,走路慢悠悠的,微微撇着脚,她的鞋永远是不会穿起来的,不管是烂鞋还是刚上脚的新鞋,她一律将后跟踏倒,像拖鞋一样耷拉着,奇怪的是她这个样子走路,竟然没有一点声息,像一只猫儿在轻轻走过。我也曾将自己的鞋子故意踩倒试过,一迈步鞋子在脚后跟上拍打着,呱嗒呱嗒作响。有一回她脱了鞋坐在我们家炕上和我妈说话,我乘机穿了她的鞋走路,还是呱嗒呱嗒响,像一个饶舌的妇女跟在脚后聒噪。可见二奶奶她这穿鞋走路已经练出了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她还会在裤脚上挂一根乱线头,要么是几点碎草屑儿,这一路轻飘飘拖拉拉来了,身后跟着最小的女儿玲子,像一个小尾巴长长拖着。

二奶奶来了还会有什么事儿呢,肯定是来借东西了。我们的目光习惯性地去看她腋下,看见一个瓦盆夹在那里。这就对了,又要浆水来了。

我们的浆水卧在一口大缸里。

秋天萝卜挖回来后,将叶子全部切下来,捡好的串起来晒干菜,为以后卧浆水埋下伏笔。

总是奶奶在做这些事情。

一个头戴白帽的老奶奶,坐在一大片绿叶丛中,用一个冰草绳子串菜叶。这种绳子必须用冰草拧,最好是连根带叶拔起来的那种冰草,韧劲大,才能承载一大串菜叶的重量。

冯骥才和《俗世奇人》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慈溪,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文艺家,画家,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冯骥才是“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之一,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有《俗世奇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作品版本甚多,有英、法、德、俄、意、日、西等十余种文字译本。

  

豆瓣评分:8.5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文章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并由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旧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在冯老独具的眼里、幽默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的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获奖者说

文学奖其实是属于年轻人的,我这个年纪获奖,一方面对我是一种鼓励和安慰,让我觉得“这老头还行,还能接着写”,另一方面感觉跟读者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我第一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时,是跟艾克拜尔·米吉提、贾大山和陈世旭一起,我们都才30多岁,很年轻,都感到很兴奋,觉得自己上了一个很高的新台阶,能获得更多人的注意,特别有成就感。

近20多年来,我把自己生命的蛋糕几乎全都给了文化遗产保护,只零星地写了两三篇短篇小说,感觉跟读者远离了。直到2014年以后,随着年纪增大,下田野的时间少了,在书斋里的时间多了,才重新把小说拾起来。《俗世奇人》正是我返回文学后的第一本小说集,它让我找回了读者,又有了与读者心灵交流的感觉。而这是我现在最美好的文学感觉。

篇目试读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李修文和《山河袈裟》

  


李修文,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以小说成名,曾著有《滴泪痣》《捆绑上天堂》等多部小说。湖北省作协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作家协会主席,民进湖北省委会委员、民进湖北省委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持续多年的小说写作之后,李修文还为献礼红军长征八十周年,担任大型电视连续剧《十送红军》的编剧。2017年12月,李修文获得第二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2018年8月11日,李修文凭《山河袈裟》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豆瓣评分:7.8

这是李修文的首部散文集。作家收录在此书里的文字,大都手写于十年来奔忙的途中: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以上种种,是为他的山河。他用尽笔墨记录了世间普通人的情感和尊严,他们是:门卫和小贩,修伞的和补锅的,快递员和清洁工,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也有一些篇章,是关于旅游和诗歌,关于戏曲和白日梦。通过写下他们,作家彻底坐实了自己的命运:唯有写作,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

书中收录有《羞于说话之时》《枪挑紫金冠》《每次醒来,你都不在》《阿哥们是孽障的人》《长安陌上无穷树》《青见甘见》《在人间赶路》《鬼故事》等33篇作品,都源自李修文对“人民与美”这两座神祇的膜拜。

获奖者说

人民,我一边写作,一边在寻找和赞美这个久违的词。就是这个词,让我重新做人,长出了新的筋骨和关节。我也有一些篇章,关于旅行和诗歌,关于戏曲和白日梦……当我的写作陷入迟疑与停滞,真实的谋生成为近在眼前的遭遇,感谢它们,正是因为它们,我没有成为一个更糟糕的人,它们提醒着我:人生绝不应该向此时此地举手投降。

有人说,《山河袈裟》是一组心灵史碎片,是经历肉身煎熬灵魂拷问、行遍万水千山得来的第一手经验,入骨切肤,又柔情万端,是为坦白之书。但在我自己看来,《山河袈裟》是我的口供、笔录和悔过书。我通过《山河袈裟》找到了写作的意义,找到了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途径。写作《山河袈裟》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新生的洗礼,脱胎换骨。

篇目试读

大概在十几年前,一个大雪天,我坐火车,从东京去北海道,黄昏里,越是接近札幌,雪就下得越大,就好像,我们的火车在驶向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国家不在大地上,不在我们容身的星球上,它仅仅只存在于雪中;稍后,月亮升起来了,照在雪地里,发出幽蓝之光,给这无边无际的白又增添了无边无际的蓝,当此之时,如果我们不是在驶向一个传说中的太虚国度,那么,连我自己都不相信。

有一对年老的夫妇,就坐在我的对面,跟我一样,也深深被窗外所见震惊了,老妇人的脸紧紧贴着窗玻璃朝外看,看着看着,眼睛里便涌出了泪来,良久之后,她对自己的丈夫,甚至也在对我说:“这景色真是让人害羞,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连话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

我一直记着这句话,记了十几年,但是,却也爱恨交织。它提醒我,当造化、奇境和难以想象的机缘在眼前展开之时,不要喧嚷,不要占据,要做的,是安静地注视,是沉默;不要在沉默中爆发,而要在沉默中继续沉默。多年下来,我的记忆里着实储存了不少羞于说话之时:圣彼得堡的芭蕾舞,呼伦贝尔的玫瑰花,又或玉门关外的海市蜃楼,它们都让我感受到言语的无用,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羞愧。

害羞是什么?有人说,那其实是被加重了的谨慎和缄默。可是,人为什么要害羞呢?其中缘由,至今莫衷一是,美国人杰罗姆·卡格恩找了满世界的人做实验,最终还是无法确定害羞的真正缘由,或者说他已经找到了答案:任何存在都可以导致害羞。害羞竟然无解,难怪它席卷、裹胁了如此多的人群,“甚至害羞还没有来,我的身体就有了激烈的反应,心脏狂跳,胃里就像藏着一只蝴蝶般紧张不安”,杰罗姆·卡格恩的患者如是说。

延伸阅读

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创立于1986年。

鲁迅文学奖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鲁迅文学奖首次评奖从1997年开始,评选1995-1996年的作品。各单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4年评选一次鲁迅文学奖大奖。将选出该评奖年度里某一文学体裁中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文学 鲁迅 作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