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蔡达峰:大学培养创新人才要摒弃功利的学习观

2018年08月24日 16:36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大学培养创新人才要摒弃功利的学习观 

□ 民进中央主席 蔡达峰

不论大学还是中学,不论学校还是学生,都要摒弃功利的学习观。功利学习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学习的意义更是荡然无存,也绝不可能出现真正优秀的创新人才。

教与学都要致力于培养探究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倡导和推行一种更合适的学习观念和教学方式,这是大学深化改革、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大学面对社会发展,在繁复的教学活动中把握目标和质量,就要提升我们的学习观。

探究性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这是由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决定的。

国家竞争力受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自主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针对国家创新发展需求,大学的 “双一流”建设已经启动。 “双一流”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厘清究竟该提倡什么样的学习观和研究观,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多层次的,或为学位,或为职业,或为探究,或为兴趣。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就业与成绩利益驱动下,学习观正变得越来越功利。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是为了满足眼前的、局部的、外在的需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学这门课程有什么用?这门课程怎么考试?

不可否认的是,就业需求确实对学习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那些急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变家庭状况的学生,和那些急于获得生源的高校,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职业界的需要主导学习与教育。在各种职业需求不平衡、就业有太多压力的今天,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特定的理解,即以最熟练的技巧,迎合招聘的需求。

这恰恰也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之一。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中的一种习惯性的方式,它与考试升学制度相结合,引导着学生按照单一而既定的教学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高中教育局限于专门知识的传授。学生的成才意识更加具体化,学习的竞争意识更加自觉。这在客观上使学生认为,学习就是记住最有难度的知识,获得课程好成绩与考试好名次。

到了大学,为就业选专业、考证书,为考试背讲义、读文献——这样的学习观使得学习的过程变得机械而单一,如果我们的学生太专注这样的学习,一旦没有得到具体的结果,学习的意义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而且,这也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因为学生整天追随着分数的评价。培养出的学生如果只关注考试分数,则很有可能是学术精神扭曲的人。

我们应该倡导一种积极的学习观,这是基于学生长远的、全面的和内在的发展利益考虑的学习观。如果一所大学不能使学生具有一种良好的学习观念的话,那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

我们应该使学生知道,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如果学习的过程不能使自己更加热爱学习和善于学习,甚至在大学里就失去了学习热情的话,那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是使人聪明的过程,如果学习不能使自己更加热爱生活,更懂得人生价值的话,那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是使人能干的过程,如果学习不能使自己更有思辨能力,甚至有了专业知识还不懂专业方法的话,那也不是真正的学习。

大学里的探究性学习没有门槛的限制,要大力推进探究性学习,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也需要教育者从自身先开始改变,继而影响到中学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

要大力推进探究性学习,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学习的途径,有灌输或接受型的,有探究或自主型的。探究型学习,强调学生自己阅读与观察、思考与实验、交流与合作、写作与表达。在我们的学习和教学观中,探究与学习常常是分离的。但就学校培养目标来说,是提倡为接受而学习还是为探究而学习,对学生与教师的教学要求与效果都有很大差异。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研究观,从而培养创新人才,功利是最大的忌讳,因为创新就是不断探索,它有不可预见的风险。创新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热情、有效的思辩和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把这些要求渗透到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有利于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观念和环境。

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为了学生去探究,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种是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探究课程中自己一边探索问题一边学习。

在传统的学习观中,探究与学习常常是分离的。学生主要是由浅入深地接受和积累知识。而科研乃至探究性学习是有着一定的门槛的活动。

早在190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于是提出了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不过,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本来就应该被视为学术性活动,因为研究能力是在学术探讨中培养的,通过对专门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产生兴趣、拓展知识、努力思考、寻求答案,从而得到综合的训练,仅仅吸收知识和接受答案不足以培养研究能力。而且,不论是探究,还是学术研究,本来就没有年龄界限的,更没有很高门槛,不是必须到研究生阶段,或者知识积累到某种程度后才能进行的活动。

在研究型大学,学生的求知欲、学习能力与研究潜质,都应该在探究性教学中得到发展。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性活动,体验研究的甘苦,并尽快进入到学术殿堂。而教师,则可以激励、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以探索为目标的学习意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优秀学生,可以吸引高水平的教师,使教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新的收获。

同时,探究性课程甚至可以从中学开始。事实上,在现有的应试压力下,不少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后,就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探索的乐趣,这不得不说是我们传统教育的问题。

而探究性学习带来的还将是学校整体改革。时至今日,之所以我们的教育改革会那么难,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者自身包括教育管理者自身都早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培养模式,他们传承了那种落后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的教学改革显得尤其重要原因,因为大学的改革具有向下传导的指挥棒作用。

(摘自8月10日《文汇报》,有删节)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学习 学生 大学 培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