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粮仓”飞出欢乐歌--黑龙江“深耕”农业供给端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09月04日 10:18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社哈尔滨9月3日电 题:“粮仓”飞出欢乐歌——黑龙江“深耕”农业供给端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孙英威、杨喆、闫睿

木耳界种出“白富美”,农民创业“猫冬”变“忙冬”,“保险+期货”让种粮收益“有了底”……我国最大“粮仓”黑龙江省积极推进农业优质化、产业链条化、改革配套化,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持续发力。

“高质量”成为农业生产“关键词”

记者近日走进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一处食用菌基地已完成了第三茬采摘,一种白色的“白玉木耳”格外显眼。

“这可以说是木耳界的‘白富美’了。”基地负责人杨弘学指着一株白玉木耳介绍,白玉木耳是利用从野生毛木耳中发现的白色变异菌株,经培养而成,市场价值是普通黑木耳的2倍以上。

据介绍,基地的白玉木耳将直接销售到北京等一线城市,预计销售额500余万元。“现在种啥不能‘大帮哄’了,得打出差异化,才能有更高效益。”杨弘学说。

近年来,黑龙江不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种植者将目光瞄准了高质量农业,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创造更大效益。

在虎林市东诚镇复兴村的良艳有机鸭稻种植合作社里,水稻已进入灌浆阶段。“我们的有机鸭稻不用化肥和农药,市场价每斤10元以上。”合作社理事长宋国良说,优质稻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目前合作社种植的1000亩鸭稻已被预订一空。

据了解,今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可达到8000万亩,比上年增加近400万亩。该省还计划将“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农业“三减”高标准示范面积扩大到3500万亩。与此同时,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步增长,截至6月末全省经济作物面积达1660万亩,比上年增加6.1%。

“两头两尾”释放产业化“红利”

在绥化市青冈县柞岗镇的一处汉麻田里,两台收割机轰隆作响,正在收获成熟的汉麻。

“多亏我们这儿引进了汉麻加工企业,汉麻亩效益比以前种玉米多300元左右。”柞岗镇硕累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关荣军说,合作社种植的1100亩汉麻与当地一家加工企业签订了购销协议,预计产值可达120余万元,可带动1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

在黑龙江,“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这“两头两尾”正在逐渐释放产业化“红利”。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8%,增加值同比增长13%,为近年最快增速。

在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中,农民创业大军正在成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实现乡村振兴还是要靠我们脚踏实地去创业。”谈及创业梦想,毕业于兰州大学、今年31岁的乔卫齐说。如今,通过互联网,乔卫齐将家乡明水县的优质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去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

如今,黑龙江省像乔卫齐一样的农民创业者已有150余万人。黑龙江省农业部门初步测算,上半年全省农民创业纯收入预计为255.2亿元,到年底全省农民创业人数可达160万人,有望实现农民创业纯收入360亿元。

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再过一个月,佳木斯市桦川县苏家店镇新胜村农民郑国锋种植的大豆就要收获了。相比以往,今年郑国锋格外“淡定”。

“参加了‘保险+期货’,咱这心里就有底了。”郑国锋说,“政策性保险保产量,‘保险+期货’保价格,种粮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郑国锋口中的“保险+期货”,是黑龙江省在部分地区推行的一种新型农业保险,期货公司为种植者提供价格保险,可以解决农户卖粮时可能面临的价格下跌等问题。目前,黑龙江省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试点承保面积已达51万亩。

农业保险改革试点只是黑龙江在农业领域众多改革中的一项。近年来,黑龙江省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牵动,构建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富锦市锦山镇洪洲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欠外债曾达到100万元。2017年,富锦市成为黑龙江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洪洲村抓住机遇,率先成立了当地首家农村股份制合作组织——锦山镇洪洲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李平芹说,通过整合资产,发展旅游业,今年村集体营收预计可达100万元。

部分专家及基层干部同时表示,黑龙江农业供给端亮点频现,但在破解农业“大而不强”、推进农业改革等方面仍需发力。黑龙江省政协委员李应文认为,产业化程度不够高,一二三产融合不够深,一些领域改革不够快等问题,均需持之以恒努力破解。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农业 黑龙江省 黑龙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