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邢更彦委员:披坚执锐者需战不旋踵

2018年09月12日 09:32 | 作者:郝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隔山打虎——这是冲击波治疗的一大特性,冲击波可利用聚焦、发散、平波、射线等物理学特性,隔着正常组织精确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激活人体本身的自我修复功能,继而实现治疗及痊愈的目的,因此,冲击波医学又称精准能量修复医学。

彩C2018-09-12zx501_P_1_446_740_956_1399

——邢更彦人物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武警总医院骨科中心主任、国际医学冲击波治疗协会主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也让人不断领略科技的玄奇,激光、引力波、冲击波等新技术被逐渐认知并应用,这些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传统医学格局,丰富了治疗手段,为医学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新技术的发现与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执著与努力,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热情不减,耐得住寂寞、不求名利、始终如一的精神恰是国家提倡加大“核心科技竞争力”最忠实的保障。在全国政协委员、武警总医院骨科主任邢更彦刚毅的脸庞上,记者看到了一种披坚执锐执着于梦想的决然本色。

杀手的温柔

“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在阳光下玩过隔着玻璃或是放大镜燃烧纸张和树叶的游戏,那是聚焦原理,冲击波也是这个原理,是采用体外聚焦的方法,隔着介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冲击波”对于广大患者来说还是个陌生词,但邢更彦已将其运用医疗领域长达近30年。

据邢更彦介绍,冲击波别称激波,日常生活中如爆炸波、弹道波、雷击声等都能产生冲击波,最典型的是核爆炸,因此,“冲击波”也常被冠以“杀手”的称号。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人将冲击波最早应用到医学领域,这个发现竟来源于一次科技人员的空中飞行: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可产生一种冲击波,使飞机内部器件受损,外壳却完好无恙。德国泌尿外科医生首次利用高能冲击波击碎肾脏泌尿系统结石,使患者免除手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邢更彦首次将冲击波引进国内。那么,在这20多年中,他是如何驯服这件“杀人魔器”,并使此项技术在骨科治疗中得以熟练应用,使广大患者受益,得到广大同行认可,进而使我国的“冲击波医学”引领国际的呢?据邢更彦介绍,“这受益于一次泌尿碎石手术的启发。”在那次泌尿碎石手术后,病人发现他的腰背部有些不适,经过拍片发现在髂骨和输尿管结石的位置出现了骨质增生现象。

战士的决绝

“难道这个杀手还有催生的能力?”带着怀疑和欣喜,从小就对新鲜事物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邢更彦,赤手空拳闯进“冲击波”的堡垒,在茫茫如野的资料库里不断查找探究,实验室中常常灯光不灭,乐而忘归,临床实践记录一次次清理,一次次堆积成摞,在长期“终岁不闻丝竹声”的寂寞与坚守中,在国际文献资料的佐证下,终于证明那次的手术是“冲击波”碰到了髂骨,导致该部位骨质增生,也说明其所具备的成骨作用,致此,邢更彦开始将其大胆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上。

那时,治疗骨科疾病大多数都采用开刀手术的方法,而作为一名骨科医生,邢更彦每天有大量的手术要做,且开刀手术效果更直观,收获也更多,换句话说,那时的外科医生最热衷的也是开刀手术。

面对一门新技术,外界和同行给予更多的是质疑和不屑,邢更彦表现出的却是一种一往无前的执著和目标既定的决然,“兴趣和热情使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怀吧!”他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孑然独行,不断摸索探究,“想要发现真理,就不能等待,即使是暗夜无边,也要不断向前。”

几十年如一日,邢更彦不断丰富学术论证,积累大量实践,随着否定之否定,创新再创新,他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星辰大海。经过30多年的艰难行走,“冲击波”由一次偶然的发现已形成一门学科,并取得了诸多丰硕的成果,邢更彦也成长为领衔国内冲击波医学学科发展的关键人物,并在国际“冲击波医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主导的冲击波治疗技术项目获得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部级立项,“这是对我们这个团队30年专注医疗科技创新的认可,也说明,想要攻克科技创新这座堡垒,来不得半点虚假,有时,甚至需要用生命去战斗。”

大哉!激波之美

“这就是冲击波的动态图。”邢更彦展示着电脑中的PPT图片,锐利的眼神竟闪烁着无比温柔的笑意。从零起步,到在国际和国内期刊上发表300多篇文章、两本专著、形成两部专家共识、成立中国“冲击波”治疗协会、会员由2013年成立时的400人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人,这期间的酸甜苦辣除了他并没有很多人能真正体味,“影响力在逐渐增加,但冲击波在骨科治疗应用中的便携性、有效性还不为广大患者所熟知”。据邢更彦介绍,临床有很多常见病多发病,可运用冲击波疗法治疗,如跟痛症、网球肘、高尔夫球肘、股骨头坏死、骨不连这些疾病。”

邢更彦说,国际上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这两种疾病都属于世界性难题,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在冲击波疗法没出现之前,传统治疗均采用开刀手术,“尤其是骨不连,第一次手术后,会产生10%左右的骨不连,而针对这种情况的后续疗法依然是开刀手术,但结果依然会出现骨不连的概率为20%,有些人甚至会开刀三四次。”

冲击波治疗方法出现后,基本上能够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完成手术,且初期治愈率在70%左右,这个概率接近开刀手术,但这种治疗是微创手术,损伤小,费用少,这对于骨科治疗方法是革命性的变革。股骨头坏死晚期,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关节置换,损伤大、费用高,一般百姓无法承受,且一次置换最长能维系15~20年。“股骨头坏死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据有关数据显示,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期一般在20~40岁之间,主要原因是摄入了含有激素类的食品、药物、保健品、酗酒等所致,不科学的运动和活动量过大的人容易导致股骨头坏死。”邢更彦说,如果利用冲击波治疗,将大大降低肌体痛苦和经济负担。

“冲击波能通过体外聚焦改善血液循环,通过一定的聚焦将冲击波作用到病变部位,对皮肤等组织都不产生影响,利用其物理学精准刺激组织产生自身修复的生物学效应,激活人体本身被抑制了的修复功能。”邢更彦介绍“冲击波”的治疗原理,他说,现在冲击波已被广泛运用到溃疡、烧伤整形、皮肤再生、伤口愈合、二型糖尿病、肾衰、陈旧性心梗、胆囊结石,甚至美容去皱等方面。

邢更彦说,骨质疏松不应都集中在药物治疗上,更不能忽略力学对骨质的影响,实际上力学对骨质的影响不亚于药物。据各国的研究数据表明,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两个月回到地面后,都会出现骨质疏松现象,日常生活中,老年爱出现骨质疏松现象,但那些爱运动的老人却相对情况乐观,由此可见,力学对骨质疏松的影响,而冲击波恰好是力学波,能透过皮肤给局部以力量刺激,几天前国家基金委批准了2018年度本团队有关“冲击波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的立项申请,相信冲击波疗法一定会为骨质疏松症防治带来新的突破。

作为我国倡导“冲击波医学”的领军人,邢更彦坦言,自己大量的精力和热情都集中在搞科研、写论文、做实验上,今后应该加大对“冲击波医学”的推广力度,让这项医疗科技惠及更多的百姓,因为它花费少、创伤小、效果好,更符合政府的医保支付政策,百姓容易接受,“虽然理论上高大上,但在操作上,不像外科手术般复杂,基层医院比较容易掌握,社区医院只要给予一定的培训,也很容易实施。”

科研需要“拼命三郎”

谈到在冲击波科研方面摸爬滚打近30年所取得的重大收获,邢更彦讲述了不久前参加的一次国家级科研大项目立项评审会,他作为那次会议的评审专家出席会议。邢更彦坦言,目前,国家推进科技创新的力度很大,给予新科技新项目的支撑和支持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但他发现,“严格意义上讲,这次会议中,一些科研单位表现并不出色,甚至某些方面令人担忧。”邢更彦说,从这些单位所提交的项目资料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前期准备工作虽然不能说不足,但绝不能说很好,甚至有些项目负责人之前都没有获得过国家项目支持,说明他的科研能力不足,甚至有的部分竟是东拉拼凑起来的,“这种对科学不严谨的态度是绝不应该出现的,这种态度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科技创新,要想搞科研,必须要有较真的精神,战不旋踵的执著,拼命三郎般的忘我追求,才能探究出真理。”邢更彦强调,作为这种国家性的、重大机遇性的科研项目,必须要经过长期深入研究和实践积累,方能经得起各方面专家的评审,才对得起国家给予的科研经费及政策支持,“科研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只有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披坚执锐攻克万难,具备掌握核心科技的能力。”

编辑:赵彦

关键词:科研 冲击波医学 政协委员 邢更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