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听马未都讲述“如何面对死亡?”

——第二届医学人文大会现场侧记

2018年09月12日 09:33 | 作者:郝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何为死亡?过去人没气就是死亡了,现在有心跳就不能算死,机器能帮心脏跳动起来,那么,如何能够正视死亡?从内心接受死亡?在现代医疗如此发达的当下,该如何面对死亡?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经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如何认识死亡?”日前,在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医学人文大会现场,一身传统青色布衣,脚穿布鞋的马未都在大会发言时向现场观众提出这个问题,并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活着的意义

据马未都介绍,他曾有机会去ICU探望病人,医院的ICU每天下午4点开始有20分钟的探视时间,所谓的探视就是亲人和患者隔着玻璃通过电话互诉衷肠,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护士把电话搁在病人耳朵处,亲人自顾自在说话,患者因为昏迷而听不到。

亲人的表达有多种多样,有的在盼着老人家快点醒过来好回家,有的一边诉说思念一边哭泣,有一次有个人竟然在那喊“你快死吧,你不死我们全都撑不住了”,原来,患者的亲人把房子都卖了,能借的钱全借了,现在没有一分钱了。

“ICU有多少人能够醒过来呢?”马未都问一位医生,“醒过来的可能性很小,就看谁家能扛得起。”医生讲述了一个令人心情沉重的案例,有一位老人,生有四个孩子,老二考上大学来北京工作,另三个都在老家,老人来给老二看孩子,期间却病了,老二将郊区的两居室卖了,替老人看病,四个月后卖房子的100多万元花光了,人也没了,而老二有可能面临婚姻破裂,真正体味什么叫家破人亡。马未都说,“我们应不应该穷尽一切来挽留微乎其微的生存希望?”

平和的叶惠芳

据马未都说,他在解放军301医院出生,接生大夫是我国妇产科权威林巧稚的高徒叶惠芳。马未都60岁生日那天,他推掉了一切应酬,“谁也别请我,我也不请谁,我看我的接生婆去”。那一年马未都60岁,叶惠芳100岁,她老人家声音清朗,头脑清晰,对生死的态度特别淡然,她说她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我到死身上没有扎眼,没有打过任何一针,没有吃过一粒药。”

老人家101岁那年,生命的最后几天她开始逐渐减少进食,去世那天上午,301医院的领导前去探望,说“如果您不愿意住院可以来家里给您输液”,老人拒绝了,她说:“我不占用这种公共医疗资源,能活到这个岁数心满意足。”老人家头脑清晰,没有任何痛苦,当天晚上就走了。

凛然的父亲

马未都指着大屏幕上一位年轻英俊的军人照片介绍道:“这是我爹。”照片上的年轻军官光着一只脚,旁边是一只满是泥泞的鞋子,马未都管这叫“经历过生死后的一种松弛状态”。马未都说,这是父亲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是他经历过一场战斗后,长途跋涉路过一个照相馆照的,因为走得太累,鞋子上全是泥,所以就给脱了。爹已经走了20年,他曾在空军总医院任职,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也是在空军总医院度过的,老人家晚年患了癌症,需要动手术,进手术室没一会儿就被推出来了,主治医师说,肿瘤切了就可能下不来手术台,“你就跟你爹说肿瘤已经摘了。”按着医生的话讲给醒过来的爹听,爹很坦然轻松地说了句“好”。

第三天,老人家开始下地活动,大概在第20天的时候,老人家把他叫到一边:“我想跟你谈个事,我的肿瘤没摘。”“摘了。”“没摘,我手术后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引流管,没有引流管。”“……”

老人家拍着儿子的肩膀说:“这20天我想通了,人是有命的,当初从老家出来抗日的一共39个人,战争中死了37个,另一个是残疾,只剩下我一个人是全的,我不太怕这个事。”之后,他以一种无惧生死的坦然和医生谈论生死,后来,经过一次放疗后病情很快恶化,从不能进食,开始输营养液,到使用各种镇静剂,老人家的全身插满了管子。

一天,老人家把马未都叫到床边说:“我不想治疗了,如果治疗下去,会连累你们所有人,而我最终的结果是瘦成皮包骨,所有人都不认得我,你们所有人也都将变得疲惫不堪。我在医院待了这么多年,这种事我很清楚,没有任何意义,我自己也没有生活质量。”作为长子,在与父亲进行了一番交流后,马未都决定不再做无意义的治疗,在拔掉最后一根管子的时候,“我非常难过,但是我必须面对这个事。”马未都哽咽着落下泪水,“现代医学在面对死亡时一点办法都没有,医学唯一能给人的办法就是让病人保持生命最后时刻的尊严,医学可以减轻人的痛苦,但绝对不能永续地延续人的生命,所以无论年纪大小,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财富多广,都不能阻止生命走向终点,而我们要学会的是怎么样面对生命,怎样面对亲人的死亡。放弃治疗后的第四天,爹停止了心跳,而他轻拍我肩膀的那一幕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时我很忙,总是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他,现在心理特别的遗憾。在座的所有人,趁你们的父母健在,多回去看看他们吧。”

编辑:赵彦

关键词:马未都 如何面对死亡 医学人文大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