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洋彩瓶的故事

2018年09月25日 15:10 | 作者:施泳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清代早期宫廷活跃着一批西方传教士,如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洋彩,就是这些西方传教士和中国艺术家把西方的绘画艺术和中国的传统制瓷工艺相结合的产物。


27

清乾隆宫粉地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


洋彩的由来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清代官窑遗址出土一块残碑。残碑高92厘米,宽72厘米,厚5厘米,青石质地,上半部残损,下半部文字内容较为完整。从石碑残部及石质疏松状态看,似乎有被大火烧过的迹象。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御窑厂曾被焚毁过,这块残碑应是焚毁后留下的遗物。

这块残碑刻于乾隆元年,内容是唐英所著的《陶成纪事》全文,故得名“陶成纪事碑”。

唐英(1682年-1756年),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自1728年担任景德镇督陶官,任职近30年,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陶成纪事碑”记载了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的制瓷情况,并列出了御窑厂烧制的主要品种,共有57种,其中提到的“新仿西洋器皿”,即“洋彩”,唐英是这样描述洋彩的,其“摹仿西洋,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

洋彩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运用中国传统工笔绘画技法,使用进口彩料绘画纹饰;另一层含义是运用西方绘画艺术的光线明暗原理绘画纹饰,注重画面的写实性和真实感。洋彩的制作工艺复杂、装饰效果精美绝伦,是清代宫廷艺术的杰作,赢得了“彩瓷之冠”的美誉,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往往珍藏于乾清宫,专供皇帝闲暇赏玩,是极其稀有的艺术珍品。

此件清代乾隆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红彩篆书款。形状是蒜头瓶的造型,呈长颈、削肩、圆腹、圈足,这是清代常见的一种瓶式,因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部略长,亦被人们称为“虎爪瓶”。蒜头瓶起源于青铜蒜头壶,考古资料证明青铜蒜头壶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代表性器物,用于盛酒,后来传到全国各地。

这件清代乾隆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的装饰图案是“鹤鹿同春”,群峰叠嶂,苍松、翠柏林立,瑞鹿、仙鹤悠然其中,食松针,饮涧水,其乐融融。整幅画面恍如蓬莱仙境,乍看之下还以为是景德镇工匠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实际上是清代皇宫御花园的真实写照。

在皇宫内苑饲养鹤与鹿自古有之,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乾隆年间,御花园更是古木繁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描绘清代皇帝生活场景的《行乐图》,其中就有乾隆皇帝在御花园中悠然自得、赏鹤戏鹿的场景。1793年,英国政府特使马戛尔尼来到北京觐见乾隆皇帝,对于御花园内古树林立、奇石嶙峋、野鹿成群的景象大为倾倒。

“鹤鹿同春”是清代常见的吉祥纹饰,寓意国泰民安、天下太平。“鹤鹿同春”,源于“六合同春”,以“鹿”取“六”之音,以“鹤”取“合”之音,“六合”是指“天地四方”,即天、地、东、南、西、北,“六合同春”就是天下都是春天,万物欣欣向荣。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述异记》中记载“鹿活千岁,通体皆苍”,所以我国古代以鹤为仙禽,以鹿为瑞兽。《宋书·符瑞志》则提出“帝王之道,符先圣法度,白鹿现”,这是国家兴隆、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

依据《清宫瓷器档案全集》记载,这件清代乾隆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是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皇帝下旨给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烧成后作为贺礼进献给崇庆皇太后,以祝贺太后80大寿。

崇庆皇太后,钮钴禄氏,是乾隆皇帝的生母,满族镶黄旗人,在雍正年间封为熹贵妃。乾隆皇帝登基后,尊为崇庆皇太后,死后谥号为“孝圣宪皇后”。崇庆皇太后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寿数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之中位居首位。

崇庆皇太后与乾隆皇帝这对母子都喜欢游山玩水,所以乾隆皇帝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山、巡幸中州、拜谒东陵、木兰围猎,都是陪同太后同行。崇庆皇太后80大寿之时,已经61岁的乾隆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以尽孝道,让太后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

见证百年兴衰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曾总结过洋彩的绘画特点,得出4点结论。

第一是用明暗两种光点来描绘图案,以明亮的光点来表现物体;第二是用白色彩料渲染花卉纹,表现出花卉在阳光照映下的明暗效果;第三是用光线的明暗阴影透视技法来描绘人物纹和动物纹,突出立体效果;第四是大量使用西洋花卉图案,如西番莲、洋甘菊等。

这件乾隆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的绘画风格,完全符合上述4个特点,注重光线的明暗效果,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风格,体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效果,绘制此瓶的画师应是清代宫廷内的绘画高手。

洋彩的烧造过程极其复杂,先在景德镇烧制出上等的白瓷,再运到北京,由内务府造办处的画师绘出图案,最后入窑烧造而成。

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的记载,这件乾隆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的纹饰是由宫廷御用画家艾启蒙绘制而成。

艾启蒙(1708年-1780年),波西米亚(今属捷克)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乾隆年间来到中国,拜师宫廷画师郎世宁,得到郎世宁的指授,把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融合,深得乾隆皇帝喜爱,升任内廷供奉。

由于曾在崇庆皇太后80大寿之际,奉旨为太后绘制《香山九老图》。艾启蒙运用西方科技的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的原理,利用焦点透视技法,把平面的画作表现出立体的装饰效果,对清代宫廷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他画的绢本《宝吉骝图》卷轴。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圆明园内的西洋楼正式建成,这是一处欧式园林建筑,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意大利人)、蒋友仁(法国人)、王致诚(法国人)等设计指导。西洋楼的占地面积只占圆明园总面积的2%,却是清代宫廷第一次成片仿建欧式园林建筑的成功尝试,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这件乾隆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就存放于圆明园内的西洋楼内。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西洋楼经历这场劫难,里面存放的宝物被劫掠一空。

这件乾隆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在这场劫难中被一名法国军人带回法国乡村老家,放置在家中的阁楼上,再也无人问津。

100多年后,这位法国军人的后代、一位年过70多岁的法国老太太,在整理自家的阁楼时无意中发现此瓶,当时它仅是被装在一只普通的鞋盒之中,布满了灰尘。

据巴黎苏富比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打开鞋盒看到此瓶时,他立即被此瓶的精美程度所震撼,由衷地称赞此瓶是“真正完美的艺术品”。

2018年6月,这件乾隆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在巴黎苏富比春拍中以1618万欧元(约合1.22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洋彩瓷器拍卖新的历史纪录。此瓶烧造时共有2件,是成对进奉宫廷的,但200多年后仅流传下来1件,这也是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唯一的一件由西方传教士绘制的洋彩瓷器,堪称乾隆洋彩瓷器之中的杰作。

此瓶见证了清代“康乾盛世”的繁华景象,也目睹了列强入侵的滚滚硝烟,在沉寂百年后再度迎来世人关注的目光,其传奇的经历令人唏嘘不已!

(作者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洋彩 清代 乾隆 绘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