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霍勇委员:“让临床医生主导医学创新”

2018年09月26日 10:37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80926001-zx7

霍勇又获奖了。就在上周一。

这次所获的奖项,是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颁发的“最具影响力药物临床研究领军人物”奖。

其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以及蜚声国内外的心血管学界专家,从医36年的霍勇所获大大小小的奖项已经不计其数。因此谈到获奖心情,也早已经淡定从容。但这次获奖,却让霍勇重拾了久违的激动。

找到我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高发的预防办法

医学创新,是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短板。

以药品为例,目前我国近17万个药品批文中,95%以上是仿制药,创新药比例不足5%。大而不强,是我国制药企业面临的集体尴尬。

医疗器械创新的短板同样待补。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仍主要依赖进口,这也是导致我国患者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要提升我国医学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尤其需要重视临床医生的主导作用。因为,只有医生最明白,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病人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以及未来怎么深度解决病人的需求问题。”在霍勇看来,临床医生参与并主导医学创新,才是我国实现医学源头创新的关键。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临床医生参与医学创新研究的程度并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临床医生参与创新研究的意识还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有的体制机制下,我国医生参与医学创新研究的时间比较有限。

霍勇参与并领导的H型高血压识别治疗研究,则为我国医生参与创新研究书写了一个珍贵的范本。

这项已经持续20余年的研究,也是霍勇从事临床研究几十年的标志性成果。目前,这项研究成果的产出,除了已经上市的国家一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以及检测试剂盒之外,还有一种新药氨氯地平叶酸片也即将上市。

让霍勇骄傲的,是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之后的社会意义。这也是霍勇作为临床研究领军人物,获得本次嘉奖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研究,阐明和证实了中国人脑卒中高发,是因为我国高血压患者多数不只有血压高,同时合并了同型半胱氨酸高,而同型半胱氨酸高正是导致我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高发的最大帮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只是找到了脑卒中高发的原因,还找了预防脑卒中高发的解决方法,即在高血压患者服用的降压药中添加叶酸。这一科学规律的发现,对国内外的脑卒中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霍勇骄傲地告诉记者。

“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是目前我国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理念。而这一战略的重要保障,是突出疾病的预防。霍勇的骄傲,正是因为他团队的研究成果,凸显了疾病预防的作用和方法。

一项意外发现带来重要的科研启示

其实,20多年前开展上述研究时,霍勇在学界最知名的成就是开展心脏支架手术。当时,他被誉为国内开展心脏支架手术最多的心内科医生。

但手术只是一种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的手术,让霍勇在更加繁忙的工作中开始反思:如何加强一级预防来减少临床患者的发病率?

实际上,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疾病。为什么霍勇作为一名心内科生会关注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呢?一是因为,脑卒中发病的重要诱因———高血压,也是心血管疾病比如心梗的重要致病因;另外一种原因,则是因为美国CDC在中国林州市(原河南林县)支持开展的一项有关食管癌的研究,给了霍勇重要的启示。

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食管癌高发的地区。开展研究之前,研究团队原本以为林州市食管癌高发,与该地区居民普遍缺乏维生素相关。但这项开始于1991年,持续了6年的研究最终却没能证实研究团队的假设,而是意外发现了补充包含叶酸(也叫维生素B9)在内的B族维生素,能够显著降低居民的脑卒中发病率。

“这项研究启示我们,中国人脑卒中的高发,与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带着这样的研究启示,霍勇在1993年~199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开始与合作伙伴一起设计卒中高发与维生素缺乏的流行病学队列研究。

这项队列研究开始于1995年,时长6.2年,地点在中国的安庆市,共有4万多人参与。研究结果最终发现,单独存在高血压或高同型半胱氨酸的人群脑卒中风险均升高,而合并存在这两种因素的人群脑卒中风险更高。而在我国3亿多高血压患者中,有70%~80%合并了同型半胱氨酸高。

“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同型半胱氨酸高是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风险增加的标志物。而叶酸的缺乏,则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高的重要原因。在证实了叶酸缺乏是导致我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诱因之后,我们又继续开展的CSPPT研究,则进一步证实了高血压患者补充叶酸,可降低21%的脑卒中发病率。这就是我们在阐明我国脑卒中高发的原因之后,找到的通过服用叶酸来预防脑卒中高发的办法。”霍勇告诉记者,相关研究发表在《柳叶刀》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而这两项研究,也正是我国一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成功研发并上市的基础。

为全球H型高血压识别治疗贡献“中国处方”

目前,高血压合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高有了统一的学术名称——H型高血压。“H”一语双关,既指“高血压(Hypertension)”,又指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水平高”。

虽然现今霍勇团队这项持续20余年,有关“H型高血压”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其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插曲。特别是在2003年~2004年的时候,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对照研究却并没有重复得出相同的结论,其中就包括曾经给了霍勇重要启示的在中国林州市开展研究的团队。

霍勇团队的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质疑。

“其实,出现这样的学术争端一点儿都不令人意外。事实上,正是因为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没有得出与我们相同的结论,才更加佐证了我们的研究有效。因为,中国的疾病谱与这些国家不同——我们2007发表的荟萃分析文章发现,欧美国家的居民大都不缺乏叶酸,因此这些国家的居民即便服用叶酸也不会带来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明显改变。但对于中国以及缺乏叶酸的其他国家的居民而言,长时间服用叶酸则可以明确降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进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霍勇解释。

我国另一项服用叶酸的研究,可谓与霍勇团队的研究异曲同工。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与霍勇同在北大医院的妇产科专家严仁英教授开始提倡,在妊娠早期加入叶酸来防止婴儿的出生缺陷。这一倡议,让30年后我国因神经管畸形导致的出生缺陷降低了80%。

“其实,妊娠早期服用叶酸,也是用来降低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我国孕妇补充叶酸的结果,也证实了我国的高危人群叶酸缺乏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我们建议,同样作为高危人群的H型高血压患者,也应合理补充叶酸。这不仅是应对我国当前脑卒中高发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我国医学科学家依照国际标准,针对中国人群为全球贡献的‘中国处方’。”霍勇表示,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通过自己团队主导的科学研究为患者开出预防处方,是让医生们“最激动”的嘉奖。

而他也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参与并主导中国的医学创新研究,群策群力为我国构建“健康中国”和科技型强国贡献力量。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临床医生 医学创新 政协委员 霍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