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真正给实体经济吃“定心丸”

2018年09月27日 09:48 | 作者:张连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优,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稳定运行在6.7%至6.9%的中高速区间。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质量效益继续改善。上半年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经超过1亿户,日均新设企业1.8万户,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300万人。新产品新业态日趋活跃,新动能加速成长,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同时也应看到,国内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外部冲击下趋于显性化,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民营经济的矛盾和问题犹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民营经济创造了我国60%以上GDP,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不是处于协助的附庸地位,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稳实体经济预期,要聚焦民营经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决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合理障碍,对政府承诺的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要加大力度督促推进。要把抓政策支持与抓营商环境落到实处,建立分层次的项目投融资对接机制,研究推广有关地方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做法,鼓励地方设立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基金,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政务诚信建设力度,开展产权保护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行动,推动涉及产权保护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工作取得更大突破,推动地方解决一批产权纠纷问题。提高金融机构主动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意愿和能力,开通疏导机制,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稳实体经济预期,就是稳就业,就是稳投资。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的占比超过80%,而新增就业贡献率则超过了90%。放宽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对就业增长能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具有“小、快、灵”的特点,适合针对诸如养老、医疗等领域和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公用事业领域进行投资。要引导民营企业通过PPP模式规范参与基础设施等补短板建设,解决好“不知道往哪儿投”的问题。通过建立“投资项目审批难点问题征集”长效机制,推动投资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创新,简化投资领域的审批流程,让民间资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如民生、公益、基础建设等领域大展身手。

面对当前外部环境显著变化,在稳中有变的经济态势下,及时推出“有意义、有温度、能感知”的减税减费,对于真正给实体经济吃“定心丸”,对于“六个稳”工作落地见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体认社保费职责划转引发的企业负担不降反增的担忧,以及创业基金征税问题所带来的负效应,给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信心增加确定性。减税减费不宜再采取“挤牙膏式”,更不能通过强化征管增加实体经济“痛感”。

为此笔者建议:一是将目前适用的两档增值税税率16%、10%,降为13%、6%(经过测算每1个点对应的财政收入,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二是到2020年底,将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25%阶段性降至20%。(低于美国企业所得税21%的水平)。三是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个人所得税6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每项设定标准扣除额,由纳税人申报、年度终了由税务机关审核,累计专项附加扣除额允许达到应纳税所得额的50%。四是除法律规定的项目外,取消所有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五是将社保费率降至14%左右。

稳实体经济预期,必须深入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须进取,稳要稳得有定力、进要进得有分寸。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经济 实体 民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