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锚定新方位 扬帆再起航 —写在宁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

2018年09月27日 09:54 | 作者:鲍蔓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宁波9月27日电(记者 鲍蔓华) 1979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而到了2017年12月27日,宁波舟山港正式成为了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时移世易,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宁波港、宁波城,都因为改革开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180927095317

依托港口资源和开放优势,宁波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和城市国际化水平。从发布“海上丝路贸易指数”“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检验检疫试验区”落地,到浙江省政府批复设立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再到今年6月出台以“1+X”为架构的对外开放实施意见、成为全国首个“16+1”经贸合作示范区,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宁波步步为营、招招有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开放”为基因的港城宁波切入发展新通道。

被誉为古丝绸之路“活化石”的千年商埠,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乘风破浪,阔步前行。

“我们一定要保持对外开放的思想定力、战略定力、工作定力,始终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坚决扛起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大使命!”今年6月1日召开的宁波全市对外开放大会上,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掷地有声。“确保到2020年,全面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建设、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成为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排头兵。”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宁波目标清晰,动力强劲。

40年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宁波的面貌,亦在我国对外开放历程中书写了壮丽的宁波篇章。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宁波贡献”

1978年宁波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不过214万吨,如今,宁波舟山港汇聚浩荡物流,平均每天有270万吨的货物从这里进出中国、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在引航员吴永明的印象里,远洋货轮的密集始于中国加入WTO的大潮,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让进出港口的船越来越多。让他引以为傲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船长纷纷竖起大拇指,对码头的环境条件、运作水准赞不绝口。走在甬城街头,“港通天下、服务世界”八个字随处可遇。

微信图片_20180927095321

时光回溯至2015年,浙江省两会期间,宁波提出的打造港口经济圈,正式写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的市政协迅速找准定位,把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共同的政治责任,启动了加快建设港口经济圈调研工作。从北向南,沿着海岸线千余公里的行程留下了委员和专家的关注与思考。培育多式联运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基础与先导;以设立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为抓手,加快海铁联运发展;理顺港口管理体制,由省里牵头向国家争取两地各自现有政策对宁波-舟山港的全面覆盖;针对当前宁波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核心载体的重点开发区,提出加强功能对接,推进区港贸易物流服务一体化、推进产业产能国际化等多条合理化建议,提交市委供科学决策参考。

2015年,宁波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民进宁波市委会提出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构建宁波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议》经过层层遴选,被列为十四届四次全会提案。提案建议抓住宁波港口城市的特色和优势,在畅通国际物流海港空港大通道、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产业、完善口岸环境与宁波市正在推进的重大战略不谋而合。2016年11月29日,宁波市政协主席杨戌标率主席会议成员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全会提案办理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督查视察要求把这项事关宁波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抓深抓实抓出成效。

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进程。经充分论证、慎重决策,省海港委和省海港集团正式挂牌成立,真正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国家交通运输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了《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14-2030年)》。根据规划,全港将形成“一港四核”空间格局,引导港口向四个核心区集中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宁波舟山港与“一带一路”沿线近20个港口缔结友好港,航线从2014年的74条升至2018年的近90条,全年航班升至近5000班,年集装箱吞吐量从838万标准箱超1000万标准箱,占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40%左右,已成为东南亚国家输往北美等地国际贸易货源的枢纽。

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涛介绍,通过海铁联运、水水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当前宁波舟山港正致力打造“一带一路”最佳结合点。2017年宁波舟山港的海铁联运业务量比上年增长60%;而今年前7个月已超30万标准箱,同比增幅46.2%。“目前,我们的海铁联运业务已覆盖全国14省36市,并朝着中亚、北亚和东欧地区不断延伸。”江涛说,“浙江海港将续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宁波把参与“一带一路”作为最大使命、最大机遇、最大平台,充分发挥港通天下、商行四海的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级“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确保到2020年,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格局全面形成,“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地位基本确立。

在优化营商环境中贡献“宁波经验”

宁波的兴起,得益于改革开放;宁波的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改革的持续发力。

通过视频进行电子化网上申报,远距离事前咨询沟通并审核材料。只需携带资料原件到窗口,当天即可办完手续——日前,宁海创新推出的视频工作站远程审批模式,让俄罗斯商人谢苗连连点赞。

“得知我们企业的商事登记只花了一天时间,很多俄罗斯企业觉得宁波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好,都想过来看看。”这家俄资企业的中方负责人表示,“最多跑一次”已走出国门,赢得了国际上的好口碑。

压缩审批办理期限,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在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正通过不断做“减法”,优化完善审批流程,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随着一个个刷新同类项目全国审批“最快纪录”的项目落地,宁波经济也迎来“开门红”。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宁波市工业投资增长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7%;民间投资增长26.2%,其中项目投资增长23.4%。

作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前沿阵地,宁波市政协将破解“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存在的窗口深度“化学融合”不够,中介“行政化”倾向突出等阻碍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等问题作为政协精准履职的方向。

2018年初,市政协全会召开之际,一场聚焦“最多跑一次”的协商交流会气氛热烈而融洽。“目前如个人婚姻状况只能在本省查询,个人房产信息全市范围内也无法共享。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打破信息孤岛问题?”“区划调整后,带来了审批后续衔接问题。比如审批职能缺失或错位造成无法及时承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等等。请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黎丽、何丽波、冯国铭、沈颖程等18位委员和港澳台侨事务顾问竞相发问或提建议。近3个小时的交流,委员问得犀利,部门答得实在。发改委主任彭朱刚在回答企业投资项目审批100天目标时承诺,"如果完不成这个目标,拿我是问!″。通过声波,委员真切感受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果也对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充满期待。

微信图片_20180927095326

以群众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谋划改革,以“领跑全省”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改革,以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标准评判改革,市政协助力奔跑的速度没有停歇。市政协在考虑2018年度工作安排时,继续把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实情况列入年度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内容,并根据省政协相关工作要求,由社法和民宗委牵头单位。结合去年开展相关监督活动的情况,制订了《宁波市政协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实情况专项集体民主监督实施方案》(甬政协办发【2018】13号文),并经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于6月4日印发实施。

宁波市政协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民主监督向纵深推进。7月25日,市政协主席杨戌标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视察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委员们近距离接触办事群众,面对面了解相关部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情况。按照市政协“最多跑一次”民主监督实施方案,委员们参与民主监督的主题也由全年的“大水漫灌”全面开花”转化成今年“靶向精准”,问题和效果导向更加突出。下一步,市政协将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交流,积极报送相关信息,形成民主监督报告。同时,针对前期监督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适时组织“回头看”,积极助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尤其是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中共宁波市委作出全力推进项目争速、产业争先、科技争投、城乡争优、服务争效、党建争强的“六争攻坚”重大部署,宁波市政协牢牢紧扣、贯彻市委“六争攻坚”决策,主动参与、全程参与、倾情参与,围绕具体政策的制定出台、落实推进、跟踪反馈,开展协商监督、服务助推全市的高质量发展。重点选择“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智能经济发展,组织委员开展专题协商监督,着眼知识产权保护、职业教育发展等要素保障议题,运用集体视察、提案、协商恳谈等形式,积极开展议政监督、献计出力。为了当好“最多跑一次”的推手帮手,当好助力“六争攻坚”的行家里手,宁波市政协一直在奔跑。

在提高发展质量中打造“宁波样本”

宁波市第十三届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战略决策,这是宁波市委向全体宁波市民你做出的庄严承诺。对此,市政协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为名城名都建设竭力贡献着智慧力量。如果说,建设国际港口名城,侧重于物质富裕,提升城市的硬实力,那么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则侧重于精神富有,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国际港口、东方文明,这两个“关键词”深深刻进了宁波的城市气质里。然而, “名城名都”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市政协持续关注城市品质提升工作,连续两年分别将《关于大力开展城市主干道综合整治的建议》《关于提升我市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若干建议》作为全会提案。市政协主席杨戌标始终强调,宁波要找准国际化对标城市,建设要彰显宁波特色,以大港大海的开放大气展现名城名都的风采。市政协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汇聚民智、凝聚人心,努力为宁波城市品质提升作贡献……

2017年4月,宁波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和城市设计双试点城市,试点期限两年,要为全国的城市双修做出样子,提供经验。市政协闻风而起,迈开步子走一线,请来委员建诤言。通过调研、提案、座谈及委员月谈会等形式,与相关部门开展密切交流,提出了要重“修”慎“拆”,要统筹推进,要坚持规划引领,要坚持“以人为本”等真知灼见,通过“精准议政”“专业议政”“民主议政”,有力的助推了宁波“城市双修”工作。

今年,市政协将《关于提升我市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若干建议》作为全会提案抛了出来,其意就在于协助市有关部门以“绣花”工夫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在市政协委员穿街走巷的调研中,一个个小问题被找了出来,一件件大民生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为了办好提案,市城管局开展了由市区两级局领导带队的行走甬城马路办公活动,以智慧城管为平台搭建数据资源交换中心,今年已主动采集发现各类问题63.93万余件,问题解决率达到98.41%,制订下发《宁波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系统全面贯彻“六争攻坚”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方案》,制订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13项,建立了“全民网络员”机制,广大市民通过“甬城管+”APP终端上报案件7000多件,推动沿街商户联盟、民间路长等方式参与城市管理。这些措施使宁波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城管部门还表示,将努力建立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

提案的效果是喜人的,5月14日,建设部在宁波召开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推进会,提出以宁波为样本在全国扩大试点范围。

2016年6月,宁波获批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保险业作为现代经济重要产业,其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中央在宁波设立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举措重要、意义深远。

宁波中选也并非完全偶然,宁波是我国近现代金融业的重要发源地,金融文化底蕴深厚。早在1864年,宁波就已成为浙江省最早开办保险业务的口岸,当时宁波有24家洋行为英商海上保险公司、联合保险公司、利物浦承保人协会等代理水火和人寿保险业务,发展到1934年,在甬的保险业经理处已发展到42家,这在当时国内是少有的。

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保险业改革做好了,不仅能够为宁波“名城名都”建设注入更强动力,而且为全国保险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宁波样板”。

宁波获批国家保险创新试验区两年多来,建设取得四大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服务了实体,全国首创的建设工程综合险累计帮助近700家建筑企业释放担保资金37.83亿元。大力引进保险资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源头活水,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撑腰助力,如中信保宁波分公司为全市42个对外投资项目提供风险保险,涉及境外投资资金2.8亿美元;改善了民生。全国首创的医疗责任保险覆盖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和650家村级卫生室,与人民调解工作紧密结合,有效减少“医闹”现象发生。着力推动精准扶贫和民生保障,扩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承保范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覆盖农林牧渔产业。集聚了产业,建设保险创新产业园,各区县(市)“一核多极点”的产业园空间布局逐渐清晰。

保险创新发展气象新。推动保监会给予宁波“一揽子”14条含金量很高、力度非常大的支持政策,配套出台全国首个保险创新保护制度,创新统计指标体系,政策红利迅速转换为发展红利。

为更好地助推这项改革落地、生根、见效,市政协召开委员月谈会,组织委员和特邀专家围绕“推动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主题,进行了协商交流。市政协委员们针对个别区县(市)和部门保险业改革创新发展理念固化、数据“孤岛”现象明显、保险市场总体规模不大、保险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氛围不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以政策导向鼓励保险创新、以特色产品服务经济发展、以“抢”的姿态争取保险资源、以信息共享突破数据“孤岛”、 人人参与倡导共建共享等多条积极建议。

站在新方位的更高起点,宁波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建设人本之城、幸福之城为美好愿景,以一流的城市景观环境为发展依托,以一流的民生保障设施为基础支撑,以一流的城市功能品质为主攻方向,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宁波样本”,满怀豪情走向未来。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宁波 建设 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