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语言之在 触味之噎

———第四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8)前言

2018年10月12日 16:59 | 作者:许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为万物之灵,在于人是语言之物。

人不仅是说话者,更是语言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让人彼此走向心灵,展开体察的活动,寄寓情感的力量,收获精神的共享与提升,进而渐入一个精神高境,一个真与美的世界。艺术语言恰是这个语言界域中最生动、最持久又最能抚慰人心的部分。

    穿蓝裙子的女士(油画)2017年  靳尚谊  作

穿蓝裙子的女士(油画)2017年  靳尚谊  作

    无题3(丙烯)2016年  谭平作

无题3(丙烯)2016年 谭平作

中国油画双年展已经举办三届。第一届的主题是“在当代”,聚焦油画的当代性;第二届的主题是“在场”,强调油画创作的场域;第三届的主题是“在意”,凝视当代绘画的写意、重意的东方性特征。前三届不同的“在”持续地将研究的重点落在绘画的当代性、场域性、写意表意性之上。诸性披纷,重点叠呈,这些不同的特性都指向语言研究的不同方面。那么,这一届的主题是“语言之在”,所着重指向的又是什么呢?我想,“语言之在”孜孜以求的应当是油画不同于其他绘画的语言特性。我们所心心念念的油画的语言之性、语言之魅是怎样的,在这个展览中,将以绘画本身来显现和回答。

油画传入中国,始终被作为与传统中国画相异相应的一门艺术。在东西文化比较中,我们常常说到:西方绘画是块面的、彩色的、主体的,中国绘画是线条的、素色的、平面的,并将之延展为中西文化品位的差异性征候,这西方绘画主要指的就是油画。西方绘画以油画为马首是瞻,在于它突出的表现力,在于它在代表西方文化脉络的博物馆中的核心地位。这种突出的表现力正是油画的油料所带出的熠熠生辉的质感,那种掌灯烛照下给予人类视觉以栩栩如生的万物质感。正是这种视觉上的可能性、可塑性的力量,铸造了时代品味的技艺力量。我曾在过往文章中将之称为“触味”。诗噎魂梦,笔尽山水,油画的这种充满可塑性力量的“触味”,历经漫长的文化的抗争和融变之后,已然成为一代代新青年的生命感觉,被体认而为油画语言的最生动和本质的生生之力。

正是油画的这种生动逼真的“触味”,使得油画的用笔和用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慢慢分离,并以相舍相断的方式衍化而为不同视效的表现方式,推演出18世纪以来尤其是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至20世纪50、60年代风起云涌的艺术运动,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最生动多彩的篇章。这一辉煌演进,铸炼了油画笔色相交相融、相异相离的无尽表现力。今天,对于这种表现力的未来,西方已深陷悲观,而中国人却仍然表现出持续的希望。(第四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8)日前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

(文有删节。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石榴之一(油画)2014年  王羽天  作

石榴之一(油画)2014年 王羽天 作

    炉灶边(油画)2017年  全山石  作

炉灶边(油画)2017年 全山石 作



编辑:杨岚

关键词:油画 语言 触味 绘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