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政协协商

善行村和民正拥——浙江政协常委会专题建言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浙江样板建设

2018年10月16日 13:49 | 作者:李宏 鲍蔓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杭州10月16日电(记者 李宏 鲍蔓华)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打开城乡一体通道;护好护美绿水青山,打开生态红利通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开美丽经济通道;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打开文明互惠通道;突出乡村组织振兴,打开乡村善治通道;突出乡村组织振兴,打开乡村善治通道……”。10月16日-17日,伴随着浙江省政协十二届四次常委会上政协委员高昂自信地建言,浙江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脚步更加坚实,打造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鼓点也愈发激越铿锵。

微信图片_20181016133511

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深刻认识全力打开“两山”转化通道,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继续走在前列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贡献浙江实践与经验是浙江的政治使命与责任。党的十九大以来,浙江省密集召开高规格的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全省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省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推进会等会议,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动员、系统部署。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

5月以来,省政府先后三次召开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座谈会,广泛听取省直有关単位、各设区市政府以及部分县、乡、村代表的意见。8月24日,省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专家咨询评审会,规划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拟11月提交相关会议审议。现在的浙江,乡村产业方兴勃发。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在占全国1.3%的耕地资源上创造了全国3%的农业增加值。村庄面貌发生蝶变。全省生态环境发生了优质水提升、劣质水下降、蓝天提升、PM2.5下降、绿化提升、森林火灾下降“三升三降”的明显变化。农村文化丰富多彩。乡村传统文化、乡贤文化、家风文化百花齐放,乡村文明新风扑面。建成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10000家。建成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分馆1000多家,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数字化供给基本实现村村通。乡村文化形态、传统文化基因等文化根脉守护得到加强,先后开展6批1500多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401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居全国第三,31处村古建筑群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分别达到217项、886项;乡村治理经验倍出。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为国家层面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武义县后陈村率先实践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从“治村之计”上升到“治国之策”。发源于桐乡市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由宁海县首创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被写进今年中央1号文件,成为全国构建农村小微权力监督规范体系的“宁海范本”。发端于象山县的村民说事制度,为全国基层“说”出和谐稳定、“聚”起发展共识、“立”起长效机制提供“宁波实践”。 以“枫桥经验”为引领全面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治理“四平台”实现乡镇全覆盖,为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提供“浙江样板”;农民生活越来越好。“4600”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农民收入保持持续普遍较快增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已全面覆盖。

微信图片_20181016133516

浙江已走出乡村振兴战略“万里长征第一步”且乡村振兴工作开局良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是实现“两个高水平”的瓶颈和短板。从省政协深入调研的35份调研报告发现,乡村产业支撑不够有力,产业兴旺任重道远;有的地方把乡村振兴简单等同于美丽乡村建设;个别地方对推进乡村振兴创新举措不多;多村人オ缺乏严重、不少地方对“人、地、钱”等要素投入和有效保障举措还有待加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有了产业发展,乡村群众才有发展机会和展示舞台。委员们建议坚定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文化创意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建设农旅文综合体,破解设施用地难问题;推动县域经济向市域经济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乡村振兴,人是第一要素。湖州市政协主席杨建新就建议要在推动农村三支队伍建设上求突破。不但要重点打造农村“领头雁”队伍。还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健全农业科技人员队伍。“湖州安吉鲁家村、德清县五四村的实践证明:一个村的振兴发展,村级党组织的“带头人”强不强是关键。”杨建新说。

农村振兴各地各样,当前,不少村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考验乡村治理者的智慧。民建界别的陈桂秋委员就瞄准了这个关键问题。“要创新规划方法和项目落地方式,探索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弹性规划,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浙江山居计划……”陈桂秋建议说。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原点,委员们建议,创新城乡文化融合体制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及时将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整合各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搭建全省统一的同标准、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智慧文化云”,推动省域范围内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数字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针对乡村组织振兴,委员们建议打开乡村善治通道推进“三治结合”在乡村的落地,让盆景变为风景。扎实推进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工作。重点扶持全省443个少数民族村振兴发展,确保在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

微信图片_20181016133522

乡村振兴号角催人奋进,政协35份沉甸甸的报告有案例、有经验,更有详尽建议,在浙江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路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浙江未来可期。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乡村 振兴 浙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