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殷墟发掘90周年 中国考古学从这里启程
1928年10月13日,河南安阳,面对商代晚期都城——殷墟,一群考古人开启了一场发掘之旅。
艰难复杂的9年殷墟考古,成果卓著。晚商宫殿、作坊、陵墓、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共同证实了文献所载的晚商时代,确实存在。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所长傅斯年的领导下,为殷墟考古倾尽全力,前后15季,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考古史上的名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夏鼐等,都在殷墟先后主持或参与发掘,留下历史的背影。
也就是说,从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关第一次全面负责、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也可以说,这次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启程的标志。
到如今,90年过去,不少人将这一次发掘开启的此后长达9年的殷墟考古历程,称颂为“中国考古的正式诞生”。不仅如此,殷墟考古也成为“考古”这一西方舶来的学科在中国正式成熟的摇篮。
近日,“殷墟科学发掘九十周年纪念大会暨殷墟发展与考古论坛”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据了解,这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论坛,共吸引海内外200余位从事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参会。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90年前,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第一批中国考古学家来到安阳殷墟,渐渐揭开了殷墟的神秘面纱,也拉开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序幕,一批早期的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中得到了成长和锻炼,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殷墟成为现代中国考古学诞生和成长的摇篮,殷墟考古塑造了中国考古学鲜明的个性,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考古和文物事业的一个历史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殷墟的文物和保护工作,多年来,殷墟的考古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考古学家。
据悉,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司母辛鼎、妇好号鸟尊等文物更是享誉海内外。因此,对殷墟及殷王朝和中原文化的认识,始终引领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因此,为推动殷墟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动中国考古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参加本次纪念大会的业内专家学者还共同发布了《殷墟发展共识》。
该共识指出,殷墟遗址的保护与发展在规范化、有效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共识提出6项具体建议,其中包括贯彻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指导下田野考古发掘的工作思路,为殷墟发掘之后的遗址保护与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数据及实物的支撑;广泛应用新兴技术,采集和整合殷墟遗址、殷墟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建立殷墟文物信息数据库;加强甲骨文的整理、搜集与数字化处理研究;1928年10月13日殷墟第一次发掘的日子应该成为中国考古人的一个节日———“中国考古日”等。
与此同时,郑振香、杨锡璋、刘一曼、徐广德、刘忠伏、孟宪武等6位曾长期奋战在殷墟考古工地并做出突出贡献的考古学家,也获得殷墟考古发掘“功勋人物”纪念章和纪念证书。
此外,《九十年殷墟考古人与事》《殷墟出土陶器》《殷墟青铜器全形拓精粹》《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殷墟出土玉器新编》等5部殷墟研究著作也同时首发。安阳市人民政府分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共建殷墟遗址博物馆、殷墟国际研究中心、数字殷墟框架协议。
据了解,科学发掘90年来,殷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其可观。其中,已出土甲骨文15万片,陶器数万件,青铜礼器约1500件、青铜兵器约3500件,玉器约2600件,石器6500件以上,骨器3万多件。
编辑:杨岚
关键词:殷墟 中国 考古 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