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要把抗癌药效提高100倍

2018年10月25日 10:17 |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归国博士张文军回广州创业 研发新型肿瘤免疫双特性抗体药物

张文军

两年前,归国博士张文军把创业的起点放在了广州开发区。从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到国外深造,从参与世界上最早一批肿瘤免疫双抗药物的研发到自主创业,张文军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从选址、招聘、搭建实验室、找投资,张文军“一砖一瓦”把企业办起来了,虽然目前规模不算大,还处于“投入”阶段,力量却不容小觑:目前已经拥有两大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平台和三项专利,以及研发出来的一系列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双抗药物。

“双抗研究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研发热点,相对于传统单抗而言,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张文军的目标很明确,“希望我们的药物能弥补国内双抗药技术缺乏的短板,让现有市场上的药效提高100倍以上。 ”

刚刚获得广东“众创杯”博士博士后创新赛铜奖的张文军比以前更忙了,头天晚上刚从外地出差回到广州,第二天一大早就已经备好笔纸,一丝不苟地对待记者的来访。

从2016年开始正式创业,张文军已经做了很多“改变”,比如说,要马不停蹄地找投资人,“最近两三个月就见了二三十家”。张文军也在尝试如何把自己做的事情讲得更动人,不过他发现,“别人看重的根本不是天花乱坠的描述,而是扎实的技术实力”。

二十年药企生涯

在世界著名制药公司做了二十多年的研发,张文军身上“烙下”深深的研究气质,就算是一句简单的表述,他也要琢磨好久。

他的名片也很简单,除了博士头衔和公司头衔外,基本没有过多的描述。二十多年前,张文军还是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的老师,那时,他觉得自己志不在此,趁年轻还要多“折腾几把”。

张文军索性辞掉工作去留学,“现在我们的医药研发水平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跟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要去当时最先进的地方学习”。

读完博士做完博士后,张文军又一次面临人生的岔路口:究竟是进高校还是去制药公司?一个很明晰的想法告诉他,进高校实现不了他内心的想法,“我更想做的是转化医学,给病人一点现实的帮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张文军心里盘算着:“进入一流的药企,还能积累一些先进的药物研发经验。 ”

张文军觉得,最早的创业想法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而他现在主打的肿瘤免疫双抗药的研发,正是在那时打下了基础。进入制药企业后,张文军一头“扎进”制药的“海洋”。在大企业,做药品也有很多方向,“比如做代谢的,心血管的,骨骼增生的,也有肿瘤免疫等。”在做了多种尝试后,张文军逐渐把主要力量集中在肿瘤免疫方向。

最早一批研发双抗药物

从那时开始,人们总是“谈瘤色变”,张文军曾亲眼见到一位同事患肿瘤去世,“十几年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

一开始,治疗肿瘤会使用“化疗”,张文军说:“但它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它在短时间内有效,时间一长,肿瘤就会产生耐药性。”

他们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治疗路径,“我们要找出肿瘤失控的信号通道,然后在这个信号通道上面找这个靶点,通过筛查化学分子库,找到可以抑制这个靶点的分子,然后再去研发药物。”

随着单抗药物的出现,张文军想做的是:研发出一些有效的抗体,用来把激活受体的一些通道挡住。“沿着这一思路逐渐发展出‘双抗’药物的研究。”在2000年左右,走在前沿的“双抗”药的研发前景已经非常被人看好。

为了把这个方法讲清楚, 张文军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笔记本画了一个单抗药物分子的演示图,他耐心地讲道:“‘单抗’已经有多年的研究历史,它通常只能作用于一个信号通路。而肿瘤往往是多个通路、多个因素引发的疾病,如果只把一条通道堵住,它可能又利用另外一个信号通路继续生长。‘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时识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抗原靶点,阻挡住两个信号通道,相较现有的肿瘤免疫疗法具有更强大的临床效应。”

正是如此的机缘,张文军参与了世界上第一批双抗药的研发,“包括它的作用机理、检测手段等我都非常熟悉。”因为双抗药的疗效非常好,让张文军萌发了要“研发出自己的双抗药物”的想法。

创造先进的技术平台

在药企工作了二十多年后,张文军觉得是时候出来“打拼”了。从2015年开始,张文军开始自主研发双抗药物。凭借多年的研发经验和技术钻研,他很快就创造出先进的技术平台,并获得多项专利。他的技术很快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

2016年的一天,张文军在寻求投资的途中,邂逅了一家国内的投资机构。那时候,相比起国外双抗药的研发历史,国内的“双抗药”研究还是一个新领域。

“国内人口基数大,虽然这些年药品研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肿瘤病患依然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一些救命药除了进口药外,没有其他太多选择。而双抗药物疗效好,正是国内亟需的新技术。”张文军听到这位投资人说“国内在这方面需求很大”就动了心。

想到这些年网上各种求药信息、病人求生的渴望,他暗下决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研制出抗肿瘤特效药,给更多病患带来希望。

回国后,他发现现实的需求比想象更大。“虽然现在很多做抗体的公司都积极参与到这一新领域,但其实这一领域工艺比较难,进入门槛很高。即便是突破技术门槛,要把双链抗体分子做到安全、有效、稳定也是一件难事。”

张文军还提到,做药品研究与做实验不能等同。“一般学校实验室做一下研究可以,但要真正转化成为一种药物并批量生产,又要有多方面的改进,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想做,但只有少数人能真正把药物做到上市。”

回国创业打拼

张文军在纸上熟练地画着自己将来要实现解除肿瘤疾病的技术“秘诀”,讲到兴致上他飞快地下笔。他画着分子链的结合方法:“一边结合免疫细胞,一边结合肿瘤细胞,把他们召集在一起,使这个免疫细胞激活,然后攻击‘杀掉’这个肿瘤细胞。也就是说,它通过对我们体内天然抗体的一些改造,可以达到更广泛更强大的临床效果。”

2016年,张文军带着满腔的热情和独特的技术开始了在广州的创业之路。与大部分创业企业一样,张文军也遇到了老问题:人才和资金。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人手少,可开展的工作也少,张文军心里非常着急,“我们的工作一般需要硕士或博士学历以上才能胜任”。为了找到合适的人才,差不多各种手段都用上了,校招、网上招聘、熟人介绍,后来人手充裕了一些,不过,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完全解决。“但是我们在两年时间之内能够做出这么多分子,把平台做到这个成熟程度,推进速度已经很快了”。

另外,“融资一直都很难。”张文军说,“不过,从创业到现在每个阶段都有困难,无论酸甜苦辣随时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事情总是有办法的。”

治疗肿瘤

需业界齐心合力

广州日报:你现在研发出来的双抗药物什么时候可以上市?

张文军:明年申请上临床,希望能在3~4年内上市。其实,一种新药的研发从工艺开发、临床试验到获批上市,整个流程顺利的话一般要10年时间。我们希望在临床二期的时候,能够看到特别好的疗效提前获批上市。

广州日报:你做的药物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张文军:我们现在目标就是把药物效果提高100倍,争取成为国内第一批上市的双抗药。

广州日报:你的双抗药上市后,哪些癌症病人会看到希望?

张文军:其实不是希望,是现实。我做的双抗药中,可以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等肿瘤。现在对肿瘤的定义跟五年前已经不同了,现在认为这是慢性病,是可以治愈的。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不可能由我们一家公司解决所有的问题,需要业界来一起做。

广州日报:现在你的技术平台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

张文军:我们的技术比较领先,全世界大概有六七家公司有类似的平台,亚洲仅有我们一家。

广州日报:现在双抗药研发市场竞争是不是很激烈?

张文军: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外的一些大公司。现在时刻都感觉到竞争的压力,每天都在“赛跑”。不过,我做药追求尽善尽美,也要慢工出细活把它做好,这是对病人负责。

广州日报:新药研发的风险极大、资金需求也很大,你为什么要做?

张文军:现在肿瘤问题很普遍,中国的治疗手段有限。通过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作一些贡献。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安娜

编辑:赵彦

关键词:抗癌药 药效 肿瘤免疫 张文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