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苏华:“我有一个职业教育梦想”

2018年11月14日 09:42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受黄炎培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苏华一直坚信,职业教育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有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能够“裕国利民”。他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从事实业”“发明新器物”。这些年,他见证并经历了职业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者

C20181114002-zx10

《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树立了我的职教梦想

受黄炎培主持起草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影响,苏华在职业教育坐“冷板凳”的时期选择投身职业教育,并将之作为此后一生的奋斗目标。从“黑板上的职业教育”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初现雏形,他见证了职业教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您从事职业教育有20多年了,当年是什么机缘,让您接触职教,并进入职业教育行业?

苏华:还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在劳动部门培训中心工作时,就开始苦苦思索今后的奋斗目标。直到读了黄炎培先生主持起草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很受震撼,同时也让我对《宣言书》中描绘的“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业”的美好梦想倍感向往。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内心有了一个“梦想”: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从事实业”“发明新器物”。此后,我阅读了大量职业教育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愈发觉得职业教育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有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能够“裕国利民”。凭着这份憧憬,我毅然走上了职业教育的道路。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进行,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的合格劳动者,然而,那时全国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15%以上,职业技能人才更是缺乏。由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单靠政府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远远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政府开始逐步改变以往对教育统包统揽的做法,鼓励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样化,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合格劳动者。正是从那个时期,我开始投身职业教育,当时市场上对于各行各业的技能人才需求非常旺盛,我们的培训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美容美发、烹饪、外语培训等多个方面,常常处于生源火爆的状态,大量的下岗工人、农村劳动力人口等通过培训持证上岗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还有不少学员发展的非常好,成了公司老总,这些变化让我更加明白了职业教育,坚定了继续做好职业教育的信心。

记者:当时的职业教育处于什么状态?

苏华: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是当时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面临着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畅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办学条件不足、师资短缺等困难。自1991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55号)》和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一代又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上下求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在发展初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由于传统职业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理论,实践操作普遍薄弱,成为了“黑板上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前沿、服务企业需求的能力和意识不足,课程教材的知识内容相对滞后,很多学员到了岗位上才发现很多知识用不上。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现在发展很好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很多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创业的,比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新东方烹饪学校、蓝翔技师学院等等。但在当时,职业教育仍然在坐“冷板凳”,可大家对职业教育充满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由于民办职业教育机制灵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等方面率先改革,在产教融合、顶岗实习、与行业企业对接等方面领先一步,在后来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记者:作为一个从事职教几十年的职业教育人,您见证了职业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些年来,您感受到职业教育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苏华: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职业教育正在形成政行校企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职普融通理念逐步得到认可,中高职衔接机制逐步完善,作为世界上办学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初现雏形,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化,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空前,职业教育正处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呈现出光明的前景。

培养一名技工致富一个家庭

苏华一直认为,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也可以有效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苏华连年就职业教育建言献策,在现实中,他还在四川凉山地区通过办学开展了大规模的职教扶贫实践,实现了“培养一名技工,致富一个家庭”的愿望。

记者: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您的提案大多围绕职业教育展开,这期间,有哪些内容直接被推动并落实?

苏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多项重大措施,我的一些建议也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文件中得到了回应,也有幸就一些专题问题参加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就教育扶贫、老龄化、营改增、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建言献策。2013年,我提出充分发挥职教扶贫的重要作用,应积极在贫困地区开展职教扶贫。2014年,我建议培养造就大批新兴职业农民,后来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体现。2013年起,我连续6年提出两类教育应对应两类考试,增加设置面向中职生的“职教高考”,实施“因材施考”,最后做到“择材录取”,后来在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的有关文件中得到了体现。

记者:您曾提出,职业教育扶贫的投入产出性价比是最高的,2009年以来,您先后在凉山州会理县和西昌市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如今近10年过去了,职业教育给那里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变化?

苏华:大小凉山地区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恶劣,造成贫困的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外,更主要的是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落后。在许多山区,多数人还是习惯于靠天吃饭,经济与产业结构单一,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不到普及与应用,生产效率较低。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最重要的是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转变生产方式。教育扶贫,尤其是职教扶贫,是治穷致富的一项根本举措。

2009年以来,我们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职教攻坚大会会议精神,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教扶贫,投资举办会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和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凉山民族地区孩子打造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学习、生活、实训环境,形成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初步构建了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们以“培养一名技工,致富一个家庭”为工作思路,坚持高标准办学。在凉山州的各民族学生已达万人,教职工700多人,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000多人次,毕业生98%获得中级及以上技能证书,就业率达99%。培养初级、中级、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3万多人,就业毕业生平均月薪达到3000多元,帮助数万名适龄青年掌握一技之长。与1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50余个企业开办订单式培养班。

彝族学生刘福秀的家在凉山深处的会理县云甸乡荆凉村。从村里到县城,要走58公里崎岖的山路。这里交通闭塞、教育落后,人们靠天吃饭,没有一技之长,很多家庭经济困难。5年前,刘福秀来到会理职校免费学习。刚到学校的刘福秀,文化基础很差、普通话说不好、性格还很自卑内向……如今,在北京某公司任客户经理的刘福秀,月纯收入已有4000多元。

刘福秀的成长故事,是我们每年在凉山培养的数千名优秀中职毕业生学习成长、就业成才的缩影。

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在苏华看来,当前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赋予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理想、新理念、新能力,如此才能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您曾提交了关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在您看来,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苏华:长期以来,我国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大量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好“人才振兴”的问题,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在培养本土“三农”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中占比很大。广大农村不但是职业院校的生源地,也应当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服务地”和“就业地”。根据公开报道,中职学生中,农村户籍占比82%;高职学生中,农村户籍占比53%。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本土人才不但熟悉本地情况,而且培养成本低、进入角色快,避免了引进人才存在的周期长、不稳定等弊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本土人才,形成本土“三农”工作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机制。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职业教育,需重点解决好农村职业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基础薄弱、队伍不强、人才培养规模较少、专业吸引力不强、培养资源整合不足、人才培养面向不够精准、与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记者: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您还有何期待?

苏华: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必须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赋予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理想、新理念、新能力,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

建议把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要求体现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三引三进”,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孕育工匠精神。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要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要让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

二是系统培养,在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中贯穿工匠精神。通过做好职业启蒙教育,做亮普职融通,做强中等职业教育,做优高等职业教育,做大职业培训,做通国际职业教育,做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准职教扶贫,在每个阶段中体现工匠精神,贯穿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实现在人才培养链条上的全覆盖。

三是共同发展,在不同教育的横向沟通中推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不能限定在中职和高职层次,应在与K12阶段的基础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的合作沟通和搭建“立交桥”的过程中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四是互联互通,在畅通成长通道中体现工匠精神。科学育才选才用才,在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中均应强调和体现工匠精神。增加符合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特点的职教高考,改革招录办法。推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同步发展。

五是正本清源,在消除传统偏见中弘扬工匠精神。树立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级晋升机制、奖励机制和荣誉机制,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六是传道授业,在推进思政教育中升华工匠精神。坚持不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政教育工作中心,把“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支撑,邀请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进校园、到课堂,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 苏华

更多

更多